笔者个人认为,在华人世界的商界领袖中,李嘉诚的赚钱能力是最顶级的,没有之一。一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让困在家中写文章的笔者,一遍遍地品味其中“不可言传”的秘密。
今年3月初,计划出售伦敦黄金地段写字楼,以及英国配电公司,预计回笼资金或超1000亿。这让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李嘉诚,又回到了媒体的“讨伐名单”上。“李嘉诚又跑了”,成了这段时间的流量密码。
实际上,用“跑”来形容李嘉诚的投资艺术,夹杂了一些人吃不到葡萄的不甘心。其实更准确地讲,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应该称之为“逃”。跑,是一个应急反应,只需要撒开双腿就可以。而“逃”,却要求有看到风险的远见,提前准备好逃跑路线。
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李嘉诚在投资中,是如何“逃”的?
一、逃顶香港地产,抄袭电信产业一说到香港富豪,总离不开“地产”这两个字。“地产金融”,让香港在发掘地产潜力这方面,走在亚洲乃至世界前列。大名鼎鼎的“公摊”,就是出自香港地产商的集体智慧。香港房价能够蝉联世界第一这么多年,地产商们可以说功不可没。
一般而言,地产界的财富密码都限于“买地、囤地、卖地”的循环中,但李嘉诚却是一个异类。20世纪60年代,趁着香港房价阶段性的大波动,李嘉诚以极低价格,购置了大量土地,开启了自己的“炒地生涯”。十几年的投资运作,让李嘉诚的财富极速上升,以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为标志,李嘉诚成功跻身香港“四大富豪”之列。
按照常理,李嘉诚应该趁机购入更多有潜在价值的土地,沉浸在“地生钱、钱生地”的游戏中。但“李超人”精准地踩准了香港地产波动的节奏。在大多数人不看好香港地产时,李嘉诚超低价储备香港土地,而在人们疯炒香港楼市的90年代,李嘉诚却把手伸到了科技领域,为逃避地产风险铺路。
1988年末,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携手英国宇航局合作研发第二代无线电话服务“Rabbit”,标志着李氏集团正式向电信行业进军。彼时的任正非,才刚刚创立华为1年。
不过因为首次跨行操作,投资Rabbit四年的李嘉诚没有收获太多的研究成果。而在放弃Rabbit项目的同时,李嘉诚又开始了电信领域的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成功了。
二、逃顶orange,抄底香港楼市1994年,李嘉诚开启电信产业的第二次尝试——收购英国通讯商orange。从1994年到1999年,在被李嘉诚家族收购的5年时间里,orange的用户量从300万扩增至3500万。10倍的用户量增长,为李嘉诚带来了超过1100亿港元的直接收益,这其中并不包括orange上市带来的股票盈利。
此时的orange,已经是一棵收成稳定的摇钱树,但是紧接着,李嘉诚又准备“逃”了。1999年10月,李嘉诚宣布,旗下“和黄”持有的所有orange股份,全部出售给电讯巨头曼内斯曼。把已经进入盈利期的orange卖掉,是什么原因?
1、orange增长乏力
出售orange的首要动因,就是orange在行业内部的尴尬地位,几年的运营,使orange成为了英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但是这个第三,很有“水分”。 分据冠亚军位置的英国沃达丰和德国曼内斯曼,虽然杀得不可开交,但在市场份额、技术水准等多个方面,均明显领先于orange。对一家企业而言,停止增长,远比开拓期的财政赤字更可怕,而orange显然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了。
2、对巨头行为的精准预判
巴菲特曾说,打牌首先要看谁是最菜的那一个,如果没发现,那么,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三足鼎立格局的终结,往往以第三名的消亡为起点。和曼内斯曼,都了解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李嘉诚也知道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出售orange股票,李嘉诚不仅获得了股权转让的巨额收益,同时也让李嘉诚拥有了曼内斯曼10.2%的股份。曼内斯曼的股份能做什么?当然是继续卖给沃达丰了。
2000年初,为了防止老对手曼内斯曼做大,祭出大手笔,斥资1850亿美元,直接将曼内斯曼打包收购。手握曼内斯曼股份的和黄,自然也加入了收购谈判行列。一场收购下来,和黄又将手中的曼内斯曼股份,置换成了沃达丰合并企业的5%股权,相当于净增收益500亿港元。
合并带来的收益,再加上之前曼内斯曼为收购orange付出的资金,李嘉诚凭借一手“逃售”orange的操作,为和黄累计带来1700亿港元溢利。
3、香港房地产的机会来了
在1994年李嘉诚收购orange的时候,香港楼市已经是到了狂欢的末期。而1997年刮起的亚洲金融风暴,刺破了这次楼市盛宴。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香港房价跌幅超过70%。
当别人还在恐惧香港房价会继续下挫的时候,李嘉诚已经将成长乏力的orange卖掉,为抄底香港地产准备好了充足的现金。而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底部区间已经形成,其收益性开始显现。
三、结语卖掉orange的操作,完美诠释了李嘉诚屹立多年依然不倒的独门秘诀:擅长抄底,也擅长逃顶。抄底,是为了成功,而逃顶,则是为了锁住成功。
《孙子兵法》中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其实,李嘉诚的成功,不是说他每次都能找对项目,赚到钱,而是他尽力地躲避掉所有失败的可能。
做投资也就是这样,别贪心,把“最后一个铜板”留给别人吧。你舍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