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到五十岁,经历了半辈子的风风雨雨,很多事儿都看得透彻了。
就拿70后来说,现在有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富不还乡”。这背后可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有这么三点。
一、小农意识,搞怕了
70后出生的那时候,农村的环境和现在可大不一样,小农意识特别浓。啥是小农意识呢?简单来说,就是眼界比较窄,只盯着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还特别喜欢攀比、嚼舌根。
就拿我认识的老张来说吧,他也是70后,年轻的时候就离开老家去大城市打拼了。这些年,他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开了自己的公司,赚了不少钱。
前几年,他寻思着回老家看看,顺便给村里做点贡献,就捐了一笔钱给村里修路。本以为这是件大好事,能帮乡亲们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可没想到,钱一捐出去,事儿就来了。有的人在背后说他是在显摆,故意出风头;还有的人觉得捐得太少,心里不满足,到处抱怨。
更过分的是,还有人质疑他捐钱的动机不纯,是不是想从村里捞点什么好处。老张听了这些话,心里别提多寒心了。
他本是一片好心,却被乡亲们误解成这样。从那以后,他就很少回老家了,他说真的被这些小农意识搞怕了,不想再因为这些事儿闹心。
还有些70后,回老家的时候,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问工资、问房子、问车子,要是过得好,就各种嫉妒,说些酸溜溜的话;要是过得不好,又会被看不起,冷嘲热讽。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真的觉得回老家是一种负担,还不如不回去。
二、长期在外,习惯了
70后离开老家外出闯荡的时候,大多都还年轻,那时候的交通、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他们在外面一待就是几十年,慢慢地,就习惯了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城市,生活节奏快,各种资源丰富,文化也多元。就说看病吧,大城市里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生,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孩子上学也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选择。
而且,在大城市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处起来相对简单,只要你有能力,就能获得认可。不像在老家,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办点事儿可能还得靠人情。
像我的邻居李姐,她也是70后,在老家读完高中就去了深圳打工。一开始,她特别不适应那边的生活,觉得节奏太快,压力太大。
但慢慢地,她发现了大城市的好,工作机会多,能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和观念。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深圳的生活,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过得很充实。
现在,她虽然偶尔也会回老家看看,但总觉得老家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归属感,住不了几天就想回深圳。对她来说,深圳才是她真正的家。
三、子孙发展,更远了
70后的孩子,大多都到了谈婚论娶、成家立业的年纪。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也更倾向于不回老家。
现在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能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是回到老家,可能就业选择就很有限,很多行业都发展不起来,孩子的才华很难得到施展。
比如说,70后的老王,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找了个北京的女朋友。为了支持儿子在北京成家,老王和老伴辛苦攒钱,在北京给儿子付了首付买了房。
他们想着,儿子在北京扎根了,以后自己老了也得过去帮忙带带孙子孙女,一家人在一起。要是这时候再回老家,不仅和儿子一家离得远,而且孙子孙女的教育资源也比不上北京。
所以,为了子孙的发展,他们就决定以后就跟着儿子在北京生活,不再回那个小县城了。
70后“富不还乡”这种趋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管是被老家的小农意识伤了心,还是习惯了外面的生活,又或是为了子孙的发展考虑,这都是他们在人生后半段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