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的来访,拉开了中国2025年外交新篇。在这一年,中国外交面临诸多挑战,如特朗普2.0政策与关税冲击、调解俄乌冲突、稳固中欧关系、解决巴以问题等。但首次主场外交就接待邻国总统,凸显中国对中亚地区的高度重视。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紧密联系,绕不开中吉乌铁路。这条筹备长达25年的铁路,于去年12月17日终于开工,计划工期6年,其中在吉国境内施工难度最大。在此次高层会晤中,两国领导人着重提到这条承载着中国25年期待的铁路。中方强调要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吉乌铁路,同时推进既有口岸现代化改造,开通更多客货运航班,为两国交流提供便利。扎帕罗夫也表示愿与中方携手建设这条“钢铁丝路”,推动各领域合作。
中吉乌铁路东起新疆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未来还可向西亚、南亚和欧洲延伸,将极大促进欧亚大陆内部的互联互通。然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之路充满坎坷。由于全程绕过俄罗斯,莫斯科长期暗中反对。加上吉尔吉斯斯坦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自1997年签署备忘录后,项目一直难以开工。直至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扎帕罗夫劝说普京后,俄方才同意松口。在这漫长的25年里,吉尔吉斯斯坦更换了7届总统,直到2021年1月扎帕罗夫上台,吉国政坛才趋于稳定,为经济项目的推进提供了保障。
巧合的是,在吉国总统来访、双方讨论中吉乌铁路事宜前不久,发生了中欧班列被俄罗斯查扣事件。尽管细节尚不明朗,但这无疑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欧之间的陆地交通线不能过度依赖某一两个过境国家。目前,中欧班列大部分线路途经俄罗斯,走传统的亚欧大陆桥。过去近14年,俄罗斯凭借收取过境费和提供物流服务,从这一贸易通道中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此次事件致使中国企业利益受损。
幸运的是,中国早已提前布局。中吉乌铁路以及“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都全程绕开俄罗斯,以中亚为桥梁,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未来,若印度愿意,还可南下连接印度。当然,地理上绕开俄罗斯只是第一步。铁路等基础设施是撬动中亚发展的支点,中国旨在打破中亚无出海口的地理局限,助力其融入全球产业链。
一些俄罗斯“政治专家”认为中国想“取代”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让中亚国家“倒向”中国,这完全是误解。与俄罗斯、美国不同,中国从不要求中亚国家“倒向”自己。实际上,中亚国家越能融入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对中国越有利。中亚地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无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苏联时期的“有限主权论”限制了各加盟共和国的发展,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虽已独立,但仍受莫斯科强大影响力的束缚,人才和资源被俄罗斯“虹吸”。
俄乌冲突的爆发,让中亚各国看到了俄罗斯的不稳定性,削弱了莫斯科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所做的,是通过加强经济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增强中亚国家的自主选择权。让货物运输拥有更多线路选择,是中国的自主权利;而帮助中亚国家从“俄罗斯后院”转型为“欧亚大陆枢纽”,实现自主发展,更是中国的目标,中吉乌铁路的建成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