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低消费的低欲望时代已经来临。一线城市的CBD出现了12元荤两素的自制快餐,茶百道来了个2.9元的酸奶,蜜雪冰城更是推出了一元的冰杯。
有数据显示,某知名奶茶连锁品牌三个月关店1600多家,利润暴跌近60%。短短两个月,国内至少消失了1万家茶饮店,不论是主打高端的喜茶、奈雪,还是以性价比闻名的蜜雪冰城都不能幸免。
品牌门店的存活周期从原来的两三年跌到了两三个月。越来越多的茶饮店铺加入到破产倒闭的大潮中。
事实证明,国内餐饮行业的末轮淘汰赛已经开始,低欲望社会造成的影响远超所有人的想象。不止茶饮,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消费头部行业利润全都大幅下滑。
北京上半年年营收在200万以上的餐饮企业利润率下降了近90%,利润率低至0.37%。也就是说,一桌客人吃300块钱,纯利大概只有一块钱,不是没生意,而是没利润。
现在大家的消费意愿都很低,不论什么行业都在打价格战,曾经一杯奶茶卖到30块还得等几个小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各家争相推出9.9块、8.8块的咖啡奶茶。
麦当劳、肯德基也相继推出了十元内的汉堡,塔斯汀、华莱士更是把价格打到了五块钱以内,这个价格甚至夸张到无法覆盖经营成本,那这些头部企业为什么要做亏本买卖呢?
麦当劳CEO克里斯在最新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内地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如果卖更贵的产品,那就是跟现在的消费趋势背道而驰。
9.9块的汉堡虽然赚不到眼前的钱,它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价格锚点,给自己的品牌带来好而不贵的印象,这也是为以后赚钱或者卖其他产品赚钱提供的机会。
可见,现在市场已经进入最残酷的淘汰赛,当大品牌把价格降到小餐馆的水平,大家的利润也基本消失了。败者离场,幸存者也只能依靠低价策略勉强维持生存。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现在无钱可花。一杯奶茶二三十,一点卤味五六十,买个水果动不动就消费上百,我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可怕的是,大家仿佛对金钱彻底失去了概念,把这些消费视为理所当然。可你要知道,一次打车30块,相当于坐半个月地铁,一杯星巴克40块相当于一整箱牛奶,一顿火锅200块。
更是相当于一斤鸡翅,加五斤猪肉,加30个鸡蛋,加十斤大米,还多一桶油,足够一个成年人敞开肚子吃一周。小时候感觉100块钱就能买很多东西,可现在随便吃一顿饭就没了。
工资的上涨幅度远远跟不上生活成本的提升,没钱消费还只是一方面,没时间消费更是当代年轻人消费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
数不尽的调休加班996,别说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促进假日消费了,打工人连假期不回工作消息都难以实现,又哪儿来的薪资消费?
而更令人无奈的是,2024上半年居民收入还在连续下滑,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从业者越来越多,银行、教师等行业薪资却普遍下调,年轻人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动。
表面上看,过去四年中国人一共往银行存了58万亿,每人平均存了四万多,比2009、2019、2010年的新增存款都高,消费形势应该一片大好。
可现实恰恰相反,2024上半年,影视业票房近乎腰斩,旅游业80%上市公司业绩亏损,航空业四大航业绩全部为亏损状态,餐饮门店倒闭数量超过百万,是2022年全年的2倍。
四个一线城市六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断崖式下跌,均创2023年来的新低。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旅游,甚至连饭都不吃了。
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不论提出什么措施都无法明显激发消费需求?为什么刺激消费这么难?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没钱。
因为专家和普通人始终无法共情的一点就是,专家看的是数据,老百姓过的才是生活。普通人的决策取决于自己对于未来的预期。
不论数据上储蓄率有多高,增长率有多快,只要大家对未来没有明确的预期,那就会通过储蓄应对状态。不花钱无非就是没钱花,债务大、预期差,停止消费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没那么复杂。
没钱就没有消费,而没有消费需求的市场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放眼世界和其他国家进行比对,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大约是80%。
什么概念?就是GDP中的80%都用于消费了,这其中用于居民消费的部分占到60%以上,而咱们国家现在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8%,即便算上政府消费也只上升到50%多,相差高达二十多个百分点。
所以消费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兜底。消费不是仅仅靠刺激就能有的。很多专家给出的建议不过是把未来要花的钱提前到今天,从而让数据变好看了。
但是如果要长期达到消费主导经济,就应该让更多人有能力进行消费。有钱人掌握财富大部分用来储蓄投资,普通人掌握财富才会去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所以政策利好一定要分配给穷人,才会产生足够多的消费。
当良好消费预期陆陆续续出现的时候,意味着那时候人们对于更长期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以及确定性,又何愁没有消费呢?
如今的现实就是,一边是年轻人没钱消费压力大,另一边社会和家庭对年轻人的期望却没有减少。
年轻人不结婚、不买房的话题屡屡冲上热搜,成家立业、有房有车的要求压得大家喘不上气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躺平,拒绝消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只有追求极致的性价比,通过创新和战略调整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