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师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学校有周边有流浪狗,学生就发起了一个活动,叫志愿遛狗!遛狗活动这样的做法有以下特点。将狗进行了管理,包括洗澡、剪发、绝育、抓捕、放养,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这种志愿服务的热情。这样的话狗有人去看护。
这样带来的结果忽然发现遛狗的这个名额不够了。学生争着遛狗,导致校园里的流浪狗都不够用了,这确实让人不大理解,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学生成立动物保护协会,保护流浪狗这没有什么问题,也无需有什么批评之声。只是我在思考的是,之所以竞相遛狗,究竟是出于爱护小动物,还是为了满足朋友圈?似乎很多大学都不缺流浪猫流浪狗,这些流浪的小动物想必也不只是周边的居民遗弃的,之所以聚集在大学校园,可能是学生会定期的投喂。
但换一个思路,如果这个动物保护协会变成支教协会,每天去周边有需要的小学去支教,学校有限,名额有限,又是否会出现报名人多校少的情况呢?
并不是说我们要反对什么,只是跳出这个情景来思考,是否有一些变味呢?对舆论的引导往往转变着社会的意识,小动物固然可爱,但这泛滥的圣母心是否炫耀大于实际?
也有网友说:如果这些学生的家长,知道自己花钱供养孩子上学,孩子却在学校里为遛狗争得不可开交,会作何感想?这些流浪狗万一在学校里伤了人,这些有爱心的学生会不会负责?
这些学生这种在学校里养狗和遛狗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给流浪狗提供了一个生存环境,也是一种变相的领养行为,自然要对这些流浪狗的一切行为负责。
不是说大学生不能有爱心养宠物,但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一定要量力而行。
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而且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资金实力来养狗,这种变相领养的行为会给他们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
学校里不能说不能有狗和猫,但如果学校相关部门允许这些狗和猫存在,就一定要认真负责,需要相关部门履行相关的领养手续,严格按照当地的管理规定养宠物。大学生们不具有这个条件,不应该成为这些流浪动物的监护人。
也有很多人:关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遛狗行为,并不十分赞同。如果说遛狗是学生劳逸结合的排解压力方式,那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此多人的踊跃报名,并且在校园中形成遛狗风气,这难道合适吗?
大学到底是培养人才之地,悠闲调节必不可少,可严肃的教学氛围更需要维护。当今国内大学,娱乐散漫之风已是愈演愈烈,荒废学业成了稀松平常的小事。
无数学生因为虚度年华而变得一无是处,甚至被学校劝退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如今遛狗竟然成了一种需要争抢的行为,其背后所掩盖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和慎重吗?
狗是人的伙伴,珍惜爱护很是正常,只是这不该由在校学生去体现。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两者或许没有直接冲突。
可久而久之,人心思动,遛狗之后,心思又会不会沉浸在与狗狗玩耍中无法自拔,期盼着下一次的人狗欢乐?这样一来,学习的专注和用心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求学的心思还能剩下多少?
大学校园里集体遛流浪狗?华东师范这操作,是在传递文明和爱心,还是玩物丧志?
流浪狗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种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搞集体遛狗,是在制造和放大问题,本末倒置。
一、流浪狗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被弃养的狗以及弃养之后繁殖出来的,大学校园里搞遛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鼓励弃养行为还是掩盖流浪狗问题?
二、遛狗也会遛出感情,这不是遛一下的事,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很多学生会对这些狗产生感情,以致上课时想着它们,吃饭时想着它们,睡觉时想着它们,肯定会影响学业和作息,毕竟还是学生,自制力和理性还不够。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古训不可忘。大学生应该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中,而不是身体力行,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中,长此以往,问题没解决,自己倒可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