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刺绣色彩艳丽、造型古朴
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那时候
大家花费了好几个月绣的作品经常卖不动
在库房里堆积着,满是灰尘
心焦得很
不知道如何将产品变成商品,带来经济收入
企业经营一度举步维艰”
然而
如今的马兰刺绣已实现华丽转身
2024年,马兰刺绣 产值超1200万元
比2023年 增长50%
其中文创产品贡献产值过半
如何成功破茧,从亏损走向盈利?
马兰刺绣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杨玲坦言,一次次的外出交流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宝贵资源,也对消费群体有了更精准的定位。
“首次外出是借助闽宁协作的机会,应市政府相关部门邀请,前往福建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杨玲回忆道,“当时惊喜地发现,福建客商对我们的‘老布鞋’‘风景画系列刺绣产品’格外青睐。福建本地并无刺绣产品,而苏绣主要在苏杭地区开展业务,这无疑为我们创造了商机。”正是这次经历,让马兰刺绣转变了陈旧的产品观念,开始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 推出相适应的刺绣品类,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明晰市场定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16年,马兰刺绣在福州设立第一家销售门店,与客户签订长期订单。之后几年,杨玲带着马兰刺绣团队,在全国各地开拓市场,甚至涉足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2018年,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马兰刺绣团队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创作的刺绣作品惊艳亮相,售出了29万元的高价。2024年,马兰刺绣团队积极参与市政府各类农文旅推介活动,在成都、长沙以及上海、北京等各类农文旅活动中大放异彩,签订的一笔笔订单让马兰刺绣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走出去,收获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眼界的开阔与格局的提升。
“与苏绣相比,技艺上区别不大,但精细度上差异很大。”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杨玲特意聘请苏绣大师在马兰刺绣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与专业培训,有效增强了马兰刺绣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文创产品市场蓬勃兴起,成为了新的商业蓝海。马兰刺绣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设计经济实惠且精美实用的刺绣文创产品,售价几十元、几百元的小商品,成为市场爆款。
取材于西吉特产马铃薯的“土豆小子”玩偶憨态可掬,为蛇年新春精心设计的六色“卡通蛇”系列挂件灵动可爱,以贺兰山岩画“太阳神”为原型的胸针独具特色,融入国潮设计的唯美刺绣书签精致典雅……这些特色文创产品,既保留了马兰刺绣非遗技艺的精髓,又融合了宁夏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审美的潮流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消费群体。目前,公司已开发出生活家居、挂件服饰、工艺礼品等280余款文创产品,入驻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及各大商业景点,深受游客喜爱,成为热门伴手礼。
此外,今年公司还开发研学体验项目,在全市各大中小学开展非遗体验课,参与编定的《马兰刺绣教科书》成为全区刺绣课程唯一教材,将非遗传承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对于非遗传承而言,当下是最好的时代。将非遗与文创、旅游、研学等深度融合,前景十分广阔。”作为全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杨玲对刺绣事业满怀激情与热爱,“今年,公司还计划在深圳、厦门等地打造马兰刺绣非遗文化会客厅,邀请本地绣娘与苏州绣娘现场交流技艺,并与深圳城市规划与当代艺术馆、厦门大学展开合作,让更多人领略马兰刺绣非遗技艺独特的文化魅力。”
固原日报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