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到底牛在哪儿?
1. 从“动嘴”到“动手”的跨越
传统AI(比如deepseek)主要是给建议或答案,但Manus能直接上手干活儿。比如说,你让它“帮我筛简历”,它能自己解压文件、分析内容、搞个排名建议给你,甚至还能编程序算预算、生成房产分析报告。相当于从“参谋”升级成“能独立干活的助理”。
2. 多任务协作能力
普通AI一次只能干一件事,但Manus能像人类一样协调多个任务。比如同时处理数据分析、写报告、做PPT,中间还能根据新信息调整方案,这种“多线程工作”模式以前只有人类能做到。
3. 考试考得比OpenAI还猛
在GAIA这个AI界的“高考”里,Manus成绩超过了同级别的OpenAI模型,特别是复杂任务执行这块直接拿下SOTA(当前最优水平)。相当于证明了中国团队的技术能和国际大厂掰手腕。
对AI发展的深层影响
1. 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以前AI落地难是因为只能做单一环节(比如语音识别),而Manus能打通全流程。比如医疗领域,它可能直接分析病历→调取最新论文→给诊断建议→生成报告,医生只用最后把关就行。这种端到端的能力会让更多企业愿意掏钱用AI。
2. 可能引发“AI基建热”
Manus这种智能体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更高。就像电动车带火了充电桩,Manus这类产品会倒逼云计算、数据中心升级,连带数据标注、算法优化这些配套产业也会火。
3. 重新定义人机关系
以前是人指挥AI一步步操作,现在变成“你定目标,AI自己想办法完成”。比如你说“帮我找出潜力股票”,它自己就会调取数据、分析关联性、生成报告,中间都不需要你插手。这种转变可能让很多重复性工作彻底消失。
未来的想象空间
开源生态的可能性:团队说要开源部分技术,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基于Manus开发垂直场景的应用,可能像安卓系统那样催生新生态。
硬件革命的前兆:中信证券提到可能要重塑硬件入口,比如AR眼镜+Manus的组合,可能让AI从屏幕里跳出来变成“贴身助手”。
职场结构变化:初级分析师、行政助理这类岗位可能会被重构,人类更多转向监督AI和决策层的工作。
未来 AI的发展,一定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文本生成、图片生成,而是下沉到具体的落地的应用里面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普通人。任何一门技术的发展,最后一定是普惠性的,而不是只是个别群体能够用的到。类似木子社群库、找群猫这样的平台,运用 AI 在全网收集、整理、筛选群码资源。对于需要各种群的用户来说,借助它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群,而自己却不需要懂任何的 AI 技术。这种就是将 AI 与实际应用的具体结合。
Manus不只是个技术升级,它可能让AI从“工具”变成“协作者”,这种转变堪比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不过现在还是早期阶段,关键看后续商业化能不能真落地,以及国际大厂怎么接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