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ISS)作为人类太空探索的象征,承载了无数科学实验与国际合作的成果。然而,2025年3月,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却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呼吁在未来两年内放弃国际空间站,认为其使命已完成,资源应转向火星探索。与此同时,因波音“星际客机”故障滞留太空9个月的美国宇航员安妮·威廉姆斯(Anne Williams)对此作出回应,强调ISS正处于“鼎盛时期”,不应轻言放弃。
马斯克作为SpaceX的创始人,一直以大胆的愿景著称。他的最新表态延续了这一风格:国际空间站“几乎无法提供更多价值”,应尽快脱离轨道,为火星计划让路。他指出,ISS自2000年投入使用以来,已运行近25年,其硬件老化、维护成本高昂,每年耗资约40亿美元。与其继续投入,不如将资金和精力转向开发星际飞船(Starship),实现人类在火星的定居。他甚至建议,特朗普政府应在未来两年内做出决断,彻底终结ISS的使命。
从技术与经济角度看,马斯克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ISS的运行确实面临挑战:老化的太阳能板、微陨石撞击的风险以及日益复杂的维修需求,使其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此外,SpaceX的成功——如“龙”飞船的多次载人任务和星际飞船的试飞进展——为私人航天提供了信心。马斯克的火星计划不仅是商业目标,更是其“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的哲学核心。他认为,ISS作为近地轨道的研究平台,已无法满足人类对深空探索的野心。
然而,这一激进主张也引发争议。放弃ISS是否意味着否定其历史价值?马斯克的提议看似前瞻,却可能忽视了ISS在科学与国际合作中的独特地位。
滞留国际空间站9个月的宇航员威廉姆斯对此作出直接回应。她表示,自己亲眼见证了ISS上众多科学成果,从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研究到生物实验,无不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她强调:“现在不是说放弃的时候,ISS正处于鼎盛时期。”与她同行的巴里·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虽未直接表态,但两人作为“星际客机”首次载人试飞的执行者,经历了从发射到滞留的艰难历程,他们对ISS的情感与认知显然与马斯克的冷峻分析形成对比。
威廉姆斯的立场有坚实依据。ISS不仅是科学实验室,更是人类太空技术的试验场。例如,2024年,研究人员利用ISS成功培育出可在太空生长的植物,为未来深空任务的粮食自给提供了可能。此外,ISS的微重力环境还推动了医学进步,如骨骼退化研究和药物开发。这些成果并非“几乎无价值”,而是直接服务于地球与太空的双重需求。更重要的是,ISS作为美、俄、日、欧等多国合作的平台,象征着冷战后难得的国际团结。马斯克的“放弃论”若付诸实施,可能动摇这一合作根基。
然而,威廉姆斯的反驳也并非无懈可击。滞留9个月的经历或许让她对ISS产生了情感依赖,而科学成果的累积是否足以抵消高昂成本,仍需客观评估。
这场争论的背景离不开现实的复杂性。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因波音“星际客机”故障滞留太空,暴露了美国航天依赖私营企业的风险。2024年6月5日,他们搭乘“星际客机”飞赴ISS,原定6月14日返航,却因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一再推迟,最终飞船于9月6日不载人返回。两人被迫等待NASA与SpaceX的救援,直至2025年3月12日,“龙”飞船计划将他们接回。这一事件不仅让波音颜面扫地,也为马斯克提供了批评拜登政府的口实。他在特朗普指示SpaceX接人后评论道:“拜登让他们在天上待了这么久,真是太糟糕了。”
政治因素无疑加剧了争议。特朗普上台后迅速介入,指示SpaceX行动,显示出他对马斯克的支持。这与马斯克将ISS去留决定权归于特朗普的表态遥相呼应。若特朗普采纳马斯克的建议,ISS的命运可能在两年内终结。然而,NASA的态度却更为谨慎。其计划通过Crew-9和Crew-10任务维持ISS的正常轮换,并未明确支持放弃。这表明,技术考量与政治意志之间存在张力。
马斯克与威廉姆斯的对峙,实质上是两种太空观的碰撞。马斯克代表了面向未来的激进派,强调效率与深空探索;威廉姆斯则捍卫了ISS的现有价值,注重科学与合作的延续。两者各有道理,却也各有局限。放弃ISS固然能释放资源,但可能导致科学研究的断层和国际关系的紧张;维持ISS则需面对成本与技术老化的现实挑战。
从长远看,折中方案或许更具可行性。例如,逐步减少ISS的运营规模,同时开发低成本的替代平台,如私人空间站(SpaceX已提出类似构想),既能延续近地轨道研究,又不妨碍火星计划的推进。此外,国际社会应就ISS的退役达成共识,避免单方面决策引发外交风波。
马斯克呼吁放弃国际空间站,激起了滞留宇航员的强烈回应,也点燃了关于人类太空探索方向的激烈争论。ISS是终结还是延续,不应仅由技术或政治单方面决定,而需在科学、经济与全球合作的框架下审慎权衡。正如威廉姆斯所见,ISS的“鼎盛时期”或许尚未结束;而如马斯克所愿,火星的梦想也需脚踏实地推进。未来的太空探索,应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而非简单地“放弃”或“坚守”。这场争论的答案,或许将在特朗普的决策与人类的集体智慧中逐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