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的热度逐渐回归平稳,全球对人工智能的期望并未降低。人们开始关注下一个可能改变AI格局的创新力量将来自哪里。这一问题不仅是国内的关注焦点,也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讨论。3月16日,硅谷知名投资人比尔·格利(Bill Gurle)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百度发布文心大模型4.5和X1的消息,并指出美国人工智能公司应专注于创新,而非乞求保护。这表明全球AI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国内AI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科技格局。
2025年春节后,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全球AI竞速的“2倍速”时代。美国硅谷如临大敌,OpenAI紧急发布GPT-4.5,马斯克也推出Grok3。然而,这些仓促之举并未能压制国内AI的崛起。3月16日,百度正式发布文心大模型4.5和文心大模型X1,两款模型在性能和成本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文心大模型4.5是百度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在多模态理解、文本和逻辑推理等方面表现优于GPT-4.5,API调用价格仅为GPT-4.5的1%。文心大模型X1则对标DeepSeek-R1,具备深度思考能力,支持多模态和多工具调用,其API调用价格仅为R1的一半。海外网友将百度的两款新模型称为“国内AI双子星”,标志着国内在AI领域的崛起。
国内AI的崛起并非仅靠DeepSeek或百度。2025年,以百度、腾讯、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AI矩阵。百度的文心大模型4.5和X1不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在成本上大幅降低AI应用门槛。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也在加大AI投入,形成了梯度分明、战力互补的国产AI军团。
此外,国内AI企业还通过开源策略吸引了全球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例如,DeepSeek通过开源模式推动了AI技术的普惠化,降低了全球AI应用的成本。百度也计划在6月30日开源文心大模型4.5,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普及。
当前,中美AI竞争已进入“贴身缠斗”阶段。技术层面,双方在算法、算力、数据三大核心要素上的差距逐渐缩小。然而,国内AI产业在底层硬件和全球标准制定权上仍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国内AI的发展急需从“单点技术竞争”转向“生态级创新”,以应对外部压力。
国内在应用场景的丰富性上具有天然优势。国内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多元化的业务场景为AI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百度通过其搜索、文库等产品积累了丰富的文本和图像数据,支撑了文心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此外,国内在芯片、框架、模型和应用层均展现出强大的技术积累。
站在新技术周期的起点上,国内需要构建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生态,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政策包容、互联网大厂的支撑以及创业公司的创新活力将成为国内AI发展的“三驾马车”。通过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国内有望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全球AI竞争中,未来的领导者未必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而可能是生态最完善的国家。国内若能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在竞争中放大协同,为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和鼓励,这场科技战的终局或许将迎来一个多极共生的AI新时代。总之,下一个DeepSeek或许并非来自单一企业,而是来自国内AI产业的整体崛起和生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