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3月12日,是特朗普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的日子。特朗普声称此举是为“修补2018年钢铝关税漏洞”并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然而,这一政策迅速演变为针对传统盟友的全面关税战。3月11日,特朗普再次升级行动,宣布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加征额外25%关税,总税率达50%,并威胁“若加拿大不取消对美国乳制品关税,4月2日将让该国汽车制造业完蛋”。不过外界分析,此次关税调整的核心矛盾在于:仅对原材料征税,却未涵盖制成品。
特朗普(资料图)
欧盟委员会宣布,4月1日将对美国的钢铝关税政策采取反制措施。欧盟委员会称反制措施分为两步,近日起恢复2018年、2020年的对美反制措施;4月中旬出台一揽子针对美国出口产品的新反制措施。欧盟委员会称,反制措施将适用于价值高达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与美国关税的经济范围相匹配。欧盟委员会表示,随时准备与美国政府合作,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一旦找到解决方案,上述措施可随时撤销。
“总体来看,钢铝关税将会产生负的经济效应,对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帮助也有限。”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宏观经济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魏亮也对中新网表示,“美国这种倒行逆施的举措,必然会更加导致各国的反对,同时也无助于美国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彭博社记者就特朗普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一事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中方始终认为搞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美方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无益于解决问题,中方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特朗普(资料图)
对华关税战更是步步升级。2月27日特朗普宣布将税率从10%提升至20%,试图复制2018年贸易战的施压模式。但这次中方反应更显老练:2月4日即宣布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直击美国能源出口命脉;对皮卡和农机的针对性制裁,则让密歇根州的汽车工人与堪萨斯州的农机经销商同时陷入焦虑。这场由特朗普政府发起的“无差别关税战”,在短短两个月内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产业链的飓风。同时,由于多国政府采取的反制措施,让美国也遭到了“反噬”。
在近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回应了中美经贸沟通进展等问题。她表示,中方与美方相关主管部门一直保持沟通。中方一贯主张,对于经贸领域的分歧和争议,中美双方应秉持积极合作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加强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何咏前强调,任何形式的沟通和磋商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威胁、要挟只会适得其反。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
特朗普(资料图)
“继承”与“调整”兼顾,把“遏华”作为美国对外经贸战略“落脚点”。特朗普2025年就任以来,以“转型、迫盟、遏华”布局对华经贸战略。一方面,特朗普正抛弃盟友“道义”,从“拉盟困华”转向“迫盟遏华”,以关税施压、制裁威慑、安全威胁等手段,迫使加拿大、欧盟、日韩等盟友听命美国,重组“遏华”经济圈。另一方面,特朗普将调整拜登对华“全面竞争+有限合作”的行事风格,再度转变为赢者通吃式的极限经济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