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阳农商银行上下同心、克难奋进,各项业务取得阶段性突破,经营质效迈上新台阶。
量价双优争效益。该行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切实做好降本增效工作,全力改善关键财务指标。一是着力突出客群分类。不断拓宽低成本存款渠道,做好企业代发薪、社保代发等服务,推动活期存款占比稳步提升。二是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及时汇总该行与同业存款利率信息,以“保总量、优结构、降成本”为着力点,差异化制定该行存款利率调整方案。三是实施贷款分层定价。增强贷款议价能力,不因为业务压力而丧失主动权,杜绝“一刀切”让利。参照省版定价系统利率基准,结合客户跨行融资成本及该行综合贡献度,严格实施分层定价。同时,动态追踪客户承诺的货款归行、银票签发、工资代发等履约情况,确保让利与贡献相匹配。
服务提升创价值。该行增强客户的品牌认同,打造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从“坐商”变为“行商”。用“宁愿自己多跑十趟,不让客户多等一刻”的服务态度,体现“简单快”的农商温度。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行“三减”机制——减材料、减环节、减跑腿,在响应速度、办理时限以及投诉处理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重点提升服务效率。二是从“标准”变为“专属”。构建“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经营特性、政策导向、实际需求等多个维度,提供个性化的信贷解决方案,实现从“客户经理”到“金融管家”的角色转变。同时善用政策性红利,做好制造业贴息贷款等相关产品的适配工作,着力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三是从“单点”变为“生态”。组建相对固定的行业研究团队,孵化一批“行业小专家”,围绕丹阳特色产业,依托工商税务、行业协会、企业调查数据,分析行业规模、竞争格局、产业链发展等情况,最终实现“授信准入标准化、风险预警前置化、服务方案生态化”的三重突破。
规范管理筑根基。当客户与银行首次接触时,员工工装的挺括程度、大厅的清新味道、员工的一句“您请坐”,这些细节的叠加就形成了品牌竞争力。为此,该行一是对职业形象管理进行标准化。落实全员商务正装上岗制度,加大对员工日常工作中的着装管理,导入服务礼仪7步法,持续强化员工商务礼仪培训,打造员工专业化的职业形象。二是对网点环境实施6S管理。加大对支行环境卫生的检查力度,将网点环境卫生评分与支行行长的绩效进行挂钩。简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