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明珠又出圈了,在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她在谈到格力人才培养时,高调地说: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说实话,听到这一番话的时候,我也感到有些气愤。
这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有点过分啊。
不仅是我,连各大媒体都出来批评董小姐了。
污名化留学生,显然是严重的错误。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董明珠的话也暴露出如今职场对海归的偏见。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是真的不太想要海归了。
不是因为怕“有间谍”,更多是因为“不好用”以及“性价比低”。
名校、高学历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企业青睐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在美国也一样。
在华尔街,高学历精英也越来越不吃香了。
老板们更看重员工能不能真刀真枪把事儿干好,而不再想为漂亮的文凭买单。
很多中国家长来依然对藤校梦寐以求,但是就业市场的雇主们却对藤校生祛魅。
那么,我们该如何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呢?
先来看看美国那边的情况。
01
— Dr小鱼 —
华尔街金融大鳄拒招藤校生
2024年,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一连发表了好几篇藤校毕业生相关的报道。
11月份发表的《老板不在乎你的藤校学位》揭露了藤校生在华尔街的求职的尴尬地位,直接把藤校生的光环拉下来神坛。
报道指出,如今雇主们对常春藤盟校毕业生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常春藤精英毕业生找工作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财务顾问公司CG Financial Group的CEO查理·吉伯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结道,藤校生的光环并不等同于卓越的能力。
他说,很多藤校毕业生在处理客户问题时,像是在解数学题或完成案例分析,而不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甚至表示,如果要找得力助手,他绝不会选择常春藤毕业生。
贝恩咨询公司的招募主管表示,他们仍然青睐高学历候选人,但近年来已减少藤校生的招募比例,目前还通过不考虑学历的面试来选拔人才。
纽约房地产律师Adam Leitman Bailey则更为直接,他完全拒绝录用近期毕业的藤校生,认为这些人过于依赖家庭背景,并不是凭借自身能力脱颖而出。
他更喜欢聘用那些在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学校中脱颖而出的人,因为他相信竞争能让他们拥有应对法庭攻防的能力。
在藤校学生失宠的同时,公立大学、州立大学的毕业生反而成为新宠。
《福布斯》的一项调查显示,相较五年前,33%的招聘决策者表示对雇佣藤校毕业生的兴趣下降,而42%的人则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大学的学生。
37%的招聘决策者认为,与五年前相比,州立大学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同时,福布斯根据标化成绩、录取率和雇主反馈等多项指标,从全美1743所学生人数超过4000的大学中筛选出了一份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名单。
榜单中,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等公立大学名列前茅。
美国最年轻富豪榜第二名、对冲基金管理人John Arnold也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提到:
近些年,我和一些雇佣本科生的雇主交流。对于技术、金融、咨询这类竞争激烈的行业,招聘重点从藤校转向州立大学。
老牌藤校虽然一直被认为是精英的象征,但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藤校光环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优势。
02
— Dr小鱼 —
藤校的光环为何黯然失色?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企业减少招藤校生其中肯定有招聘成本的考虑,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精英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错位。
1.华而不实的包装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杰西卡·卡拉科指出,藤校的录取标准并不是完全以才华为优先条件。
实际上,这些学校的目标是为上流家庭的孩子打造一个精英平台。
为了保护学校的声誉和地位,藤校近年来的招生更倾向于选拔那些“包装型”学生。
他们的简历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国际志愿者项目、创业经历、艺术才华、特殊兴趣等,让人感到“不明觉厉”。
但这些华而不实的标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一无是处”。
2.理论与实践的错位
藤校精英教育以学术和理论见长,但这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
近年来,像麦肯锡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开始通过解题游戏等工具来测试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以弥补传统学历筛选的局限性。
企业更希望看到员工展现出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未知问题的灵活性,而这些往往是藤校教育无法直接传授的。
3.成绩的通胀
另一个问题是藤校的成绩变得越来越高,这导致成绩的“含金量”降低。
以耶鲁大学为例,近年来超过八成学生的成绩为A或A-。
哈佛大学2022年公布的大四学生GPA数据显示,超过40%的学生GPA超过3.9,近70%的学生GPA超过3.8,最常见的GPA是3.9。
《Harvard Political Review》对此辛辣地评论道:“虽然成绩单上充满了高分,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表现出色。”
藤校GPA膨胀虽然提升了学生的“纸面成就”,但也削弱了学术成绩的区分度,更模糊了学生之间能力的区别。
3.价值观的分歧
不仅是能力,藤校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成为批评的焦点。
一直以来藤校都以包容、多元著称,近年来,藤校校园内频发的激进活动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这些现象不仅令公众对藤校的多元文化包容度产生质疑,也让人担忧,藤校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代表,是否具备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仅仅顺应潮流、盲目跟风。
尤其是在大选之后,不少藤校师生情绪失控,部分教授甚至无法正常授课,一些学生更是选择外出散心以缓解情绪。
频发的激进政治活动、情绪化的社会反应以及对“政治正确”的过度关注,让人担心藤校是否偏离了精英教育初衷。
03
— Dr小鱼 —
优等生难以改变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将名校生、优等生和未来成功直接划等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波士顿学院教授Karen Arnold对81名高中荣誉毕业生的长期研究却得出一个反认知的结论:
学术优异、深受老师喜爱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难以取得革新性成就。
原因在于学校更倾向奖励遵守规则、听从指挥的学生,而这种行为模式在需要创新与冒险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奏效。
另外,学校鼓励平均主义,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但现实世界更需要在某一领域具备深厚造诣的人才。
很多优等生为了保持全面发展,却没有时间在某一领域深耕,这反而限制了他们发展的潜力。
南加州大学教授David Kang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他追踪了20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CEO的学历情况,试图揭示“藤校”和财富之间的关系。
在2023年《财富》100强企业中,仅11.8%的CEO本科毕业于藤校,9.8%拥有藤校MBA学位。
而更多成功者出身于公立大学,甚至有些并未完成本科教育。
在前20名企业中,14位CEO毕业于公立大学,15位获得了MBA或其他研究生学位,其中一些人是在事业成功后才返回校园深造。
比如,沃尔玛的CEO道格·麦克米伦本科毕业于阿肯色大学,
埃克森美孚的CEO达伦·伍兹本科毕业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微软的CEO萨蒂亚·纳德拉曾就读于印度的马尼帕尔理工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而苹果的CEO蒂姆·库克毕业于奥本大学,
股神沃伦·巴菲特则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
塔尔萨大学管理、营销和国际商务系主任Brian Chabowski解释道:
在商业界,并不像学术界一样崇拜“大学精英主义”,个人的才能更重要。
在学生时期,预测一个人是否成功,往往会看重其注重细节、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等特征,但在商界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天才”。
04
— Dr小鱼 —
是时候放下对名校的执念了
很多中国父母对名校的执念比孩子自己还要强烈。
让孩子走上“进入名校——成为精英——实现成功”的黄金路径是家长的最大心愿。
然而,如今时代变了。
学历在通胀,文凭在贬值。
最关键是,职场正在对藤校的Title祛魅。
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根据该校的调查数据,2024届本科生中,高达43%在毕业时并未找到工作。
即便是顶级学府的毕业生,也无法立刻找到理想的工作。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传统的成功路径可能已经失效。
是时候放下对名校的执念了。
教会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身的能力、拥有硬核的技术,而不只是拿到一纸文凭就满足,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