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蚂蚁集团再次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
财新引述消息人士报道称,蚂蚁集团计划将旗下海外板块、注册在新加坡的蚂蚁国际单独在香港上市,目前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可能性;目前的讯息显示没有政策障碍。
财新报道并称,蚂蚁国际的收入约占蚂蚁集团的两成左右。
目前,蚂蚁国际凭借Alipay+、安通环球(Antom)和万里汇 (WorldFirst)三大核心产品,覆盖C端支付、B端收单、B2B收付兑等跨境支付服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收入占比只有两成,但是跨境支付业务是蚂蚁业务的重要中枢,处于核心业务板块。此外监管对蚂蚁国际上市的放行,也是释放了重要积极的信号。
蚂蚁集团:一场“断臂求生”的上市突围
1. 从“颠覆者”到“合规样本”:治理结构的革命性调整
2020年蚂蚁集团370亿美元IPO的紧急叫停,被视为中国金融监管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彼时,马云高调外滩峰会上的“炮轰”与监管新规的出台,直接暴露了蚂蚁高杠杆联合贷款模式的风险,也终结了其“科技公司”估值的神话。 马云的言行,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史上最贵的嘴炮”。
五年后,蚂蚁的上市重启绝非简单重复:
- 股权结构“去马云化”:马云表决权从53.46%骤降至6.2%,国资背景的杭金数科、重庆农信集团入场,董事会独立董事过半,与阿里集团彻底“切割”。这一调整既回应了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合规要求,也稀释了“关键人风险”,为上市扫清制度障碍。
- 业务模式“刮骨疗伤”:旗下消费金融平台蚂蚁消金增资至185亿元,花呗、借呗业务全面纳入监管框架,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从2%提升至30%,被迫放弃“轻资产”模式,转向资本驱动。尽管盈利能力承压(ROE从巅峰期30%降至10%以下),但换取了监管认可与长期生存权。
2. 估值重塑:从“科技独角兽”到“金融新基建”
市场对蚂蚁的定价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2020年其估值高达3150亿美元,对标PayPal和Visa;如今,分析师更多参照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传统金融机构,预期估值缩水至1200-1500亿美元。然而,这种“低估”背后暗藏机遇:
- “合规溢价”的长期价值:随着征信、金控牌照的落地,蚂蚁成为首个全面纳入监管的金融科技平台,其数据能力与风控技术或将成为“金融新基建”的核心资产。
- 全球化与AI赋能的想象空间:蚂蚁的跨境支付(Alipay+)已覆盖超10亿用户,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清关,而AI驱动的风控模型正成为其差异化竞争力。
马云:从“风清扬”到“隐秩序”的转身
1. “退而不隐”:组织变革的幕后推手
马云自2020年10月那次高调讲话后“消失”于公众视野后,马云的角色从台前转向幕后。他的每一次露面(如2023年现身杭州云谷学校、2024年蚂蚁20周年庆典),几乎都伴随着阿里的重大变革:
- “1+6+N”组织裂变:将阿里拆分为六大业务集团,推行董事会CEO负责制,推动“大象跳舞”。这一改革直指大公司病,2024年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增长45.5%,验证了分权激活创新力的逻辑。
- 年轻化战略的坚定执行:蒋凡等“80后”高管重掌核心业务,合伙人中“80后”占比超20%,甚至推动“90后”进入决策层。马云曾言:“阿里要活102年,必须让年轻人决定未来。”
2. 从“改变银行”到“重塑社会”:科技与公益的新战场
卸任后的马云,将精力投向更广阔的领域:
- 技术普惠的持续探索:力挺阿里云投入AI大模型竞争,与苹果合作开发iPhone端AI功能,推动云计算收入连续5季度三位数增长。他断言:“AI会改变一切,但不能决定一切。”
- 公益创新的制度实验:乡村教师计划覆盖300万儿童,沙漠治理项目引入“碳积分+农产品”双循环模式,试图用商业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这与刘强东对其“超越商业维度”的评价不谋而合。
3. 争议与挑战:光环下的阴影
马云的战略转身并非全无争议:支付宝花呗分期被曝“诱导消费”“高息陷阱”,2024年诉讼量激增至280起;新零售业务收缩(出售银泰、高鑫零售)被质疑“战略摇摆”。这些争议提示,在“回归客户价值”的口号下,蚂蚁与阿里仍需直面商业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2025年的蚂蚁上市,或许不再有“史上最大IPO”的光环,但其对治理结构的重塑、对金融科技合规化的探索,或将为中国新经济企业树立更具生命力的样本。而马云,这位曾扬言“改变银行”的颠覆者,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传奇——不是靠颠覆规则,而是靠设计规则。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