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仅用于说明基金经理理念,相关观点具有时效性,可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更改,非投资建议,不属于对任何投资收益或本金安全的保证。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随着市场对指数类产品关注度的提升,无论是ETF、指数基金还是指数增强基金,都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重视。围绕投资者们在指数增强投资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访谈了国投瑞银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殷瑞飞,并按照主题整理了一系列Q&A,本期主题为《国投瑞银殷瑞飞:指数增强的核心价值——追求稳健的超额收益》
1. 有些投资者认为“被动指数基金不过是照着指数抄作业,没什么技术含量”,真的那么简单吗?
殷瑞飞:客观来说,被动指数基金确实比其他类型的基金简单。现在我主要管理指数增强基金,但我的投资管理生涯其实是从被动指数基金起步的。我最早管理的产品就是一只金融地产指数基金。所以从我的角度看,被动指数基金的操作方法确实相对简单,但也并不像一些投资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一个指数通常包含几百只股票,要把资金精确分配到这几百只标的上,对精确性的要求是很高的,否则就会偏离指数的跟踪要求。即使排除特殊情况,单纯复制一个指数也并非易事,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
此外,在指数基金的实际运作中,还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举个例子,指数成分股中时常会有停牌的情况,甚至长期停牌,而这些停牌股票的权重可能还比较高。如果这时有一笔申购资金进来,但你买不到这只股票,该怎么办?常规的做法是进行所谓的替代。替代的过程不是主观地随便挑一个差不多的标的,而是要对各个标的与停牌股票的相关性进行严格测算。我们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选择最适合的替代标的。这是指数基金运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日常的申购赎回有可能比较频繁。举个例子,假设我的基金正在正常运作,突然间一个大型机构申购了大额资金。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我应该立刻将申购资金配置进去,但实际情况中,这有时并不现实。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些替代方案。类似这样的操作其实是经常会遇到,需要妥善应对的。
2.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增强产品时,通常会本能地期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指数增强基金的意义仅在于获得更高的收益吗,还是有更多内涵?
殷瑞飞:我觉得对于指数增强产品的定位其实是一个需要深入阐述的问题。指数增强并非仅是在指数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因为换个角度来看,任何主动基金其实也都希望在业绩基准的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不光是指数增强有这样的要求。
指数增强基金其实是介于指数基金和传统主动基金之间的一类产品。指数基金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贝塔,理论上来看,指数涨多少,基金就涨多少,而指数增强和主动基金都需要追求超额收益。但指数增强和传统主动基金的区别就在于,指数增强对超额收益的稳健性有更高的要求。
3. 如何理解“超额收益的稳健性”?
殷瑞飞:其实对于有一定公募基金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来说,尤其是过去几年有过相关体验的投资者,会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比如投资传统主动基金时,会遇到哪些痛点呢?在某些年份,这类基金可能会大幅跑赢指数,但也可能在其他年份大幅跑输指数。虽然从长期来看,我们非常相信许多公募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他们确实能够跑赢指数,甚至可能大幅跑赢。但传统投资方法或传统主动基金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超额收益的稳健性存在一定缺陷。
相比之下,指数增强基金不仅要求我们追求相对于指数的超额收益,还追求这种超额收益具有足够的稳健性。所谓稳健性,就是不能今年大幅跑赢指数,明年又大幅跑输,这种大幅波动显然不符合指数增强的定位。所以,我认为指数增强基金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此,就是追求比较高的跑赢指数的胜率。比如以年度、季度、月度为考察窗口,尽可能多地跑赢指数。
如果把贝塔比作馒头,阿尔法比作肉丸,指数增强其实就是把馒头和肉丸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比馒头更营养可口的包子。关键在于皮馅比例要足够稳定,也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和稳定性要足够强,给消费者一个相对清晰的预期。这就是指数增强基金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投资目标,即追求长期稳健的超额收益,而不是非常高的超额收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