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这次恐怕是真的急了!
先是低价出售长和旗下43个港口,现在又开始降价抛售自己在北京的豪宅房产。
如此频繁的出售自己的固定资产,李嘉诚有这么缺现金吗?
难不成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他是想尽快筹措资金,然后转移国内资产,好跑路呢?
据5月9日财联社报道,李嘉诚旗下的长河公司,正打算对其在北京四环的核心楼盘项目进行七折抛售,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各界热议。
要知道这块地是李嘉诚在2001年,斥资7亿元,将北京朝阳区东四环这块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地块收入囊中。
算下来,当时的楼面价仅约1750元/平方米,在那个房地产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这无疑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
不过,在拿下地块之后,李嘉诚并没让公司大面积动工开发。
因为在当时,我国有着明确的“三年未开发收回”政策,旨在避免土地资源被恶意囤积,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李嘉诚为了规避这一政策,命令长河公司将这块地分三期开发,这一策略使得项目开发周期大幅拉长,一直到2024年,该楼盘才正式开盘售卖。
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城市发展,北京房地产市场早已今非昔比,此时开盘,房价平均已飙升至10万元一平。
仅仅一年时间,李嘉诚便开始降价抛售,单套价格下降近100万,别墅项目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调。
而为了安抚去年高价购房的老业主,长河集团给出了相应补偿方案。要么按照固定单价为老业主进行装修补偿,最高可达140万/套。
要么直接补差价,不同户型补贴80万-100万元不等,对于降价原因,开发商给出的说法是想赶在交付之前,清理剩余房源,还宣称6月份交房后价格会回升。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不少人纷纷猜测,这或许是李嘉诚“套现离场”的前兆,其实,近年来李嘉诚一系列动作,都让人对其在大陆的布局产生诸多疑问。
很早之前,长和集团就将注册地迁至开曼群岛,开曼群岛作为全球知名的“避税天堂”,许多企业选择在此注册,以减轻税务负担。
但对于长和集团这样的商业巨擘而言,这一举动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比如规避某些监管风险,或是为后续资本运作做铺垫。
紧接着在2024年,李嘉诚先是拆分电信业务赴英上市,英国作为欧洲重要的经济体,在通信领域有着广阔市场。
长和集团此举,意在拓展海外业务版图,进一步强化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减持邮政银行H股套现4.75亿美元,大量资金回笼。
在过去几年里,李嘉诚还陆续出售上海、广州等地500亿级项目,果断地从国内一些核心资产中抽身。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诚将目光投向了英国能源、澳洲基建等“抗通胀资产”。
2024年,他更是斥资32亿收购英国风电厂,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欧洲的布局。
而且,能源和基建行业往往具有稳定性和抗通胀特性,即便在经济波动时期,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而到了今年,李嘉诚旗下企业又因试图拆分出售拉美港口,遭到中国监管部门的警告。
毕竟,港口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其交易涉及国家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受到严格监管无可厚非。
但是国家警告李嘉诚没过去多长时间,他便火速抛售北京核心资产,这一时间节点的巧合,难免不让人质疑其动机。
有人认为,这是他为了转移焦点,淡化港口事件带来的影响;也有人觉得,这或许是他加速撤离内地市场的信号。
此消息一出,北京中介圈率先坐不住了,集体抵制这一降价行为,在他们看来,李嘉诚的楼盘降价,极有可能破坏当地房地产价格体系。
在舆论场上,关于李嘉诚此举的讨论也甚嚣尘上,逐渐形成了两派观点。
质疑派言辞激烈,直指李嘉诚“掏空中国优质资产”,配合国际资本做空国内市场。
他们认为,李嘉诚近年来频繁抛售国内资产,转向海外布局,时机把握得极为微妙,背后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撤资行为,可能会对国内经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而辩护派则称李嘉诚遵循的是他一贯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原则。
在商业领域,李嘉诚向来以精明和稳健著称,他的每一次商业决策,都是基于对市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风险收益的权衡。
从商业角度来看,当一个市场或行业的利润空间逐渐收窄,风险逐渐增大时,选择适时退出,将资金投入到更具潜力的领域,是一种合理的商业决策,无可厚非。
不过,李嘉诚此次七折抛售北京房产,究竟是单纯的商业决策,还是真如外界所猜测,想与内地撇清关系准备跑路,目前尚无定论。
参考文献
潇湘晨报——2025-05-10《不到一年降价百万!李嘉诚七折抛售旗下北京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