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21年初步建成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进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阶段,我国明确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体,完善碳定价机制,“进一步发展碳市场,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重要工具。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随着碳市场扩围和发展,碳定价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碳市场驱动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经济性。近年来,我国将节能降碳改造摆在突出位置,制定覆盖多行业领域的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但因成本高昂且改造后经济性不足,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系统性改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随着有关行业纳入碳市场,企业节能降碳的经济性将逐步改善,有利于推动更多企业实施节能增效改造、能源低碳替代。二是促进技术研发。碳市场将进一步激发企业降碳需求,有利于成熟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带动相关技术装备生产和消费,推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示范。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碳市场将企业碳绩效转化为碳资产,通过碳资产质押贷款等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绿色化、低碳化是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关键是用能方式的转型。建议传统制造业主动顺应时代潮流趋势,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等碳定价机制,稳妥有序推动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一,优化企业低碳投资决策。以往企业在低碳领域投资动力不足,以较短周期考虑投入和产出。碳市场扩围后,碳排放配额分配主要基于企业碳绩效,即与碳排放强度或基准直接挂钩,而不与企业生产规模直接挂钩,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碳绩效,可缩小配额缺口甚至实现配额盈余。特别是随着有偿分配方式的逐步引入,将让企业碳绩效优势不仅体现在配额盈余上,也体现在经营资产上。随着全国碳市场配额基准线收紧、碳交易价格稳步上涨,企业在用能绿色低碳转型上的投入将转化为具有经济性的产出,投资回报预期和环境将显著改善。建议企业将降碳纳入经营管理投资决策和发展战略布局,以碳定价视野综合研判低碳投资的投入—产出前景,加快提升碳资产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更积极主动姿态适应碳排放双控形势。
第二,推动能源管理现代化。碳排放数据质量是保障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事关企业配额量核定和履约量确定,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是能源消费数据的全链条管理。计量方面,建议加强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计量器具配备和数智化改造,强化计量器具、测量仪表、检测设备检定或校准,完善能源消费分级计量体系,提升计量规范性、精准性、及时性和智能化水平。监测方面,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提升监测精度。统计核算方面,推广规范化用能和能源输入输出记录台账、统计报表,提升核算及核算结果校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报告方面,提升月度存证和年度报告一体化程度,减少月报修改率,提升报告质量和效率。推广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能碳管理平台,优化用能调度,提升精准性,提高用能效率,减少和避免浪费。
第三,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碳排放配额分配的主要思路是“激励先进、惩戒落后”,控制碳市场履约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必须持续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而要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必须综合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建议抢抓“两新”政策窗口,加快推动高耗能设备更新,加快淘汰老旧低效用能设备和生产设备。推动燃料和原料低碳化替代,推动煤改气(电)、气改电,探索提升农林秸秆、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工业固废等掺烧比例。同时,积极参与绿色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分布式光伏、余热余压余能等开发利用,提升绿色电力自给率,稳步提高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比例。
第四,创新投融资和盈利模式。碳市场的定价功能释放,将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提供价格指引、市场预期和收益参照,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传统制造业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应用环境。一方面,推动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发展碳金融,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积极开展服务于碳资产管理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碳债券、碳资产质押贷款等碳市场融资工具,加快推进碳期货等碳市场交易工具创新,发展碳指数、碳保险等碳市场支持工具。另一方面,参考合同能源管理等成熟模式,创新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商业模式,探索第三方投资和参与盈利分成新机制。
【作者均系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