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进一步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明确提出通过政策创新鼓励私募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旨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此次改革是落实新“国九条”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私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从“财务投资者”向“产业整合者”转变。
为降低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的资金占用成本,证监会推出“反向挂钩”机制:投资期限与锁定期挂钩: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5年的,在第三方交易中取得的股份锁定期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在重组上市中作为中小股东的锁定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
除“反向挂钩”机制外,证监会还推出多项改革措施: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将申请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的批文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允许上市公司根据标的后续经营状况灵活调整支付安排。
提高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包容度:将相关规定调整为“不会导致新增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便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适用简易审核程序的重组交易无需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大幅提升审核效率。
完善锁定期规则支持上市公司整合:明确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的锁定要求,对被吸并方控股股东设置6个月锁定期(如构成收购则执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要求),对中小股东不设锁定期。
私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产业整合、资源配置优化及创新驱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此次改革将带来以下影响:目前,我国VC和早期投资机构主要通过IPO和上市后减持退出,并购退出比例较低。新规将推动并购基金设立,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更多退出途径。
优化投资策略:私募基金将更注重标的是否具有并购价值,而非仅关注上市可能性,推动行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型。
证监会表示将继续支持上市公司、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参与面向西部产业的专项并购引导基金,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我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约2.1万家,管理基金规模20.29万亿元,其中西部地区私募基金管理人307家,管理基金规模4583.74亿元,在投项目位于西部地区的1502个,在投本金2352.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