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官网一则公告引发全球震动:声称在马来西亚工厂首次实现“氧化镝”分离技术突破,并计划下个月量产“铽”。
这两个被中国列入4月4日出口管制清单的战略金属,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机、战斗机传感器和风力涡轮机的核心材料。
就在西方媒体高呼“中国垄断终结”之际,财报数据和产业真相却撕开了这场豪赌的底牌——莱纳斯的生产成本竟是中国企业的两倍以上,而它的年产量仅相当于中国总量的5%。这场看似热闹的稀土突围战,实则是西方在技术壁垒与成本困局中的挣扎缩影。
莱纳斯CEO宣称的“全球唯一非中国重稀土分离商”头衔,掩盖了一个致命问题:规模。中国北方稀土年报显示,其单位稀土氧化物(REO)生产成本仅为4-7美元/千克,而莱纳斯高达10-15美元/千克。
性废水处理问题常年遭居民抗议,被迫将部分工序迁回澳大利亚,导致物流和管理成本激增。从产量看,中国每年分离1.5-2万吨重稀土,进口回收另增1-1.5万吨,而莱纳斯规划的年产能仅1500吨,不及中国单家头部企业的零头。
正如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克里斯托弗的坦承:“F-18战机导弹传感器所需的铟锑金属完全依赖中国技术,我们连替代方案的影子都没看到。”
2025年堪称稀土管制元年:2月限制钨、碲等5种金属出口;4月将钆、铽等7类纳入管制;5月启动全产业链严控,甚至对第三国转售实施“长臂管辖”。韩国企业违规转售稀土设备遭中方警告、香港查获25吨伪装成五金配件的走私锑锭等案例,印证着中国从源头到终端的绝对掌控力。更让西方焦虑的是技术封锁——2019年起中国禁止稀土分离技术出口,而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直言:“没有中国技术支持,澳企至少需10年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
美国试图通过沙特和乌克兰破局:5月16日,美国MP稀土公司与沙特矿业签约建厂,但沙特稀土储量仅占全球1.5%;4月底签署的《美乌矿产协议》瞄准乌克兰资源,可其产量尚不足中国一座中型矿山。
讽刺的是,MP公司目前仍需将稀土矿运往中国加工后再返销美国。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窘境,暴露出西方在冶炼提纯环节的技术短板。正如中国北方稀土工程师的比喻:“我们已建成高铁,对手还在修补绿皮车厢。”
中国稀土竞争力的核心并非单纯技术领先,而是全产业链协同下的成本碾压。从矿山开采到磁体制备,中国企业能在15天内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而莱纳斯需跨国运输矿石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美国精炼,周期长达3个月。
这种效率差距直接反映在价格上——2024年全球稀土价格因中国调控下跌40%,直接导致莱纳斯净利润暴跌70%。若中国全面放开产能,其成本优势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瞬间崩盘。
尽管莱纳斯高调宣称“重建供应链多元化”,但现实困境难以逾越。中国已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将资源收归国有,并投入千亿级资金升级提纯工艺。反观西方,美国国防部虽向莱纳斯得州工厂注资2.58亿美元,但该厂投产需至2026年,且初期产能仅满足美军需求的3%。
正如日经中文网的判断:“至少到2035年,中国仍将主导稀土价值链”。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商业范畴——当稀土成为大国博弈的“科技弹药”,成本与技术双重护城河下的中国,正书写着资源战争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