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与GDP数据,一直都是经济学者、从业者、投资者乃至普通大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两大议题更是触及经济与金融领域的核心。
这不止关系到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实实在在影响着百姓的投资口袋、国家的政策方向,甚至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要知道,GDP这东西是国际上公认衡量经济实力的尺子,它准不准,可不是件小事。
那么是人民币被低估,还是我们从未真正看懂这个体量?
经济体量是个迷局
要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块头,手里得有把尺子,但说来也怪,同样是衡量中国,国际上流行的两把尺子量出来的结果,竟然能差出天壤之别。
看看我们平时最常听到的那把尺子——汇率算法,用2024年的大概数据来说,中国的GDP按汇率算下来,差不多是19万亿美元,而美国大概是29万亿美元,这么一比,中国差不多是美国的六成半,这数字看着挺明白的。
可转头换另一把在国际比较里也很重要的尺子——购买力平价。
但这把尺子不看汇率,而是看钱在不同国家到底能买多少东西,更接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也更能体现一个经济体的实际生产能力。
神奇的事情来了,根据IMF在2025年初的估算,同样是2024年,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的GDP能飙到约38万亿美元!
美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29万亿上下,欧盟27国加起来也就28万亿左右,这么看,美国经济体量反而只有中国的八成,欧盟跟美国差不多。
从汇率算法里的“打六五折”,一下跳到购买力平价下的“反超两成”,这巨大的数字落差,到底是统计方法玩了个数字游戏,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呢?
到底哪把尺子,才能让我们真正看透这个东方大国的经济肌肉和骨骼,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直接影响着全世界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真正实力。
世界工厂的底气
抛开那些让人眼花的数字算法,也许回到实体经济的硬核根基上,更能找到一些踏实的答案,毕竟GDP不管怎么算,终究离不开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些实实在在的产出。
先说说吃饭这件大事——农业,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端得牢牢的,这不是客套话,就看粮食产量,最近十年,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甚至比农业同样发达的美国,一年产量还要多出快一亿吨。
虽然讨论国家整体体量时,我们暂时不用太纠结人均,但总量上的绝对领先,是实打实的。
再看工业,中国这个被叫响了“世界工厂”的地方,制造业实力有多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那是明摆着的。
就拿最基础的工业原材料来说,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钢铁产量在全球总产量里一直占着一半以上,超过50%,电解铝产能贡献了全球约六成,铜的产量也接近全球的45%,就连被大家忽视的水泥,中国产量也占全球一半多。
要知道,GDP统计可不管你是什么产业,只要有产出就算。
最后我们再看看备受关注的制造业,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快赶上曾经的汽车王国美国的两倍了。
家电这块,中国制造更是有绝对统治力:冰箱全球产销量超过50%,空调高达80%,洗衣机也有七成左右,还有电子产品,中国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全球产销量分别达到了惊人的80%和90%。
目光投向代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步子同样迈得飞快,光伏产业,从最上游的硅料到最后的组件,中国产量占全球80%以上,一家独大。
动力锂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接近70%,新能源汽车更是势头猛,产销量超过全球总量六成,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在前面领跑。
就连纺织、服装鞋帽这些传统产业,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规模,中国的全球占比也普遍超过50%。
掰着指头这么一数,你会发现,中国在工业制造的太多关键领域,全球产量占比普遍超过甚至远高于一半,这种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制造,再到新兴产业,跨越各种领域的强大物质生产能力。
似乎已经超越了仅仅用某个特定时间点汇率折算出来所能展现的经济体量,一个国家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只用货币这个标尺去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真实体量藏在哪?
那么如果实体经济的“硬指标”这么亮眼,GDP数字上怎么就看着像打了折扣?
其实这背后主要还是藏在统计方法看不全的地方,以及货币本身这把尺子是不是真的够准,毕竟这俩因素搅和在一起,就可能让不管是按汇率还是购买力算的中国GDP,都显得比它实际该有的体量要小。
一个大家普遍提到而且越来越重视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服务业统计中存在不少没被抓住的“漏网之鱼”。
相比欧美那些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他们对各种服务活动追得细、统计得全,中国经济里大量新兴的、灵活的、甚至是个体化的服务活动,因为太分散、太不标准化,可能没有被完全装进官方的统计网里。
拿这两年火得不行的平台经济来说,每天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外卖骑手,2024年光中国外卖市场就过万亿人民币了,快递小哥支撑着巨大的电商体系,网约车司机也是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依赖数字平台诞生的海量个体劳动者的产出,因为交税不集中、雇佣关系灵活等等,在传统的GDP统计里,他们的价值可能根本没被完全体现出来。
还有那些更灵活的就业形态,比如家里的保姆、月嫂、私教、线上的辅导老师、自由写手、独立设计师等等,估算一下,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的人数能达到两亿。
而这些不那么标准、很多时候是点对点完成的服务,产生的经济价值很难被传统方式精准计算到。
小微企业的隐形经济
再想想中国各大城市,大街小巷的路边摊,小卖铺,以及菜市场的个体户,在2024年光新增的市场主体就超过了两千万户,绝大多数就是这类小微实体。
他们贡献的消费和就业可不少,但他们的收入往往以现金交易为主,而且大多数交易额度都比较小,可能导致统计覆盖不全,大量的经济活动价值并不容易被算在官方数据中。
另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点,就是人民币汇率本身,如果人民币的国际兑换价值,因为市场供求,资本流动,这些因素都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而被阶段性或系统性地低估了,那么所有用美元等外币换算过来的中国经济数字,包括GDP总量,自然就会显得“缩水”了。
在全球经济这个大棋盘上,汇率的波动,以及它背后反映的货币真实购买力和国际定价权之间的复杂关系,无疑是影响GDP国际比较的一只重要而且常常变幻莫测的手。
所以你看,统计方法不一样,服务业新兴业态难捕捉,加上中国在全球分工里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数字“矛盾”。
未来随着中国服务业统计体系越来越细致,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这些新模式的核算方法越来越完善,再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推进,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来。
参考信源
海报新闻2019-09-08——厉害了!我国钢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虎嗅2024-03-14——光伏五问:新玩家的机会在哪里?
财联社2022-09-14——我国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