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了几个朋友去玩,其中一个朋友说,他想买中国银行港股,说有5%以上的股息。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确实把握难住了。
一方面中国银行港股在过去1年半时间涨了约100%,涨幅不小了。目前买入,肯定不如2024年1月份时便宜。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要买入股票,谁又能说5.6%股息的中国银行港股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低于1%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7%,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假设是4%。30万亿险资面临资产荒。中国银行股的盘子也就30多万亿。这也是中国平安持续加仓,举牌个股银行股的底层逻辑。
作为一个长期的银行股持有者,自2016 - 2024年,这8年时间,我基本上一直持有银行。主要以平安银行和招行为主。在平安银行上赚了100%多,在招行上至少也有50%以上的收益(在招商上,我是不停的持有,卖出,过一段时间再买入,卖出。收益已经算不清楚了,但是至少有50%以上的收益)。
也曾持有过大行,但是每天一分钱的波动,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过去两年翻倍的大行,在这之前经历过7年不涨的艰难时光。
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有能力做精选,可以在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之间做切换。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业绩。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见过非常知名的投资大V,每次都踩错节奏。股份行涨的时候,他持有大行;受不了大行不涨,卖了大行去追股份行,股份行又下跌了。
因此,作为一个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有没有特别的选择能力的话,我认为去持有银行相关的指数应该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兼顾了股息和股价上涨,持股体验会好很多。
因为朋友的这个事,我去中证官网搜一下,银行相关的指数有不少,大致可以按照市场分为A股银行和港股银行,还有一个跨越两市的AH银行指数三大类。代表性的指数分别是中证银行指数(399986)、HK银行(930793)和银行AH(931039)。对比三个银行指数的编制规则,中证银行代表 A 股银行业整体表现,属于A股银行基准指数;HK银行则聚焦于港股通范围内银行股,强调流动性筛选;而最有意思的是银行AH,它不是简单的一个跨AH两市银行指数,而是一个跨市场套利策略指数,动态选择低估银行股。这本质的思想根植于银粉们都熟知的一个策略——AH价差套利策略,或说一种AH轮动策略。
银行AH的编制规则如下:
对于沪深港三地上市的银行,如果只在沪深上市,就直接入选;如果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且入选港股通了,则哪个便宜则选哪个。
便宜的标准如下:
如果样本公司经汇率调整后的内地市场证券价格除以香港市场证券的价格比率小于 1.05,则选取内地市场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之,选取香港市场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按照这个规则,诸如四大行,就会选港股(从长期持有的角度看,买H股是比买A股更优的选择);招行比较特殊,有时候港股贵,有时候A股贵,指数会在A、H之间做切换,我之前做招行、平安的A/H互换,也是有一些超额收益的。
因此就规则而言,银行AH对比中证银行,他的标的更低估,而且还是在持有同一个公司的情况下。另外,还能赚一点招行A/H轮动的超额收益。
规则比单纯的A股的中证银行或H股的HK银行更精妙,长期收益也更高一些。
上图是自2013年7月自发布以来三个指数含分红再投的全收益指数对比,可以看到银行AH全收益指数累计涨近300%,年化超12%。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最大回撤还是三个指数中最小的!
当前持仓的42只银行股,H股占比近39%,A股约61%。前十大权重合计占比超65%,港股占比27%。有趣的是,今年2月,作为第一大权重“招商银行AH价格倒挂”曾一度成为全网热议话题。具体的讲,时隔一年半,常年折价的招行H股价格开始高于A股,产生了溢价。而也就在此后的3月份,这个银行AH指数如约把招商银行的港股换成了A股。
这个指数目前只有招商基金一家在跟踪,场内是银行ETF优选(SH:517900),场外也有对应的联接基金(A份额:016572;C份额:016573)。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