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中美投资人酒会上,纽约大学终身教授陈溪发表演讲,明确指出"现在正是中国AI企业出海的黄金时期"。这一判断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作为全球AI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中国AI企业为何在当前时点迎来国际化扩张的最佳机遇?本文将深入剖析陈溪教授提出的三大支撑因素,并结合实际案例,为中国AI企业出海提供战略思考。瓴麟科技作为科技服务类企业,也是"上交会50人"智库的运营单位,希望通过本文及后续智库观点,为科技企业出海提供专业洞察与战略支持。
1
DeepSeek开源革命
降低全球化部署门槛
开源大模型的战略价值
陈溪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强调:"DeepSeek等企业开源大模型的举措,极大降低了构建专业化AI应用的门槛。"这一观点得到了行业数据的强力支撑——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仅为557.6万美元,相比国际同类模型具有显著成本优势。这种成本效益使得中小型企业也能基于大模型开发垂直领域的专业应用,为中国AI技术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技术降本与产业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IPADS研究所与openEuler、MindSpore社区合作,实现了DeepSeek全栈开源单机推理部署,通过Int4量化技术将部署硬件成本减半。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更低成本地将AI解决方案推向全球市场。民生证券计算机团队指出,DeepSeek开源给予了云厂商低门槛部署世界级AI大模型的机遇,催生出了DeepSeek一体机的蓝海市场,已有超30家企业推出相关产品。
开源生态的全球影响
DeepSeek的"开源周"活动连续开源5个项目的代码库,包括针对Hopper GPU优化的高效MLA解码内核,在H800上能实现3000GB/s的内存带宽以及580TFLOPS的计算性能。这种完全透明的技术分享策略,不仅加速了全球AI行业发展,也为中国AI企业建立了技术领导者的国际形象,为出海奠定了信任基础。
2
算力市场变局
英伟达波动中的战略机遇
杰文斯悖论在AI领域的体现
陈溪教授在分析英伟达股价波动时提出了一个深刻见解:"这实际上是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在AI领域的集中体现——效率提升反而扩大了总体需求。"这一经济学原理指出,当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时,往往会因为成本下降而刺激更多需求,最终导致总消耗量不降反升。
推理算力需求的爆发增长
随着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普及,AI芯片初创公司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服务需求高峰之一"。Cerebras Systems CEO Andrew Feldman透露:"开发者非常想用DeepSeek R1这样的开源模型取代OpenAI昂贵且封闭的模型。"这种趋势正在推动全球AI算力市场从训练向推理转型,为中国AI硬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创造了新的出海机会。
替代性算力方案的崛起
英伟达股价的剧烈波动(从153美元跌至113美元后又反弹至134美元),反映了市场对单一算力供应商依赖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昇腾等替代性算力方案获得了更多国际关注。上海交大与华为合作的Atlas 800T A2服务器部署方案证明,非英伟达平台同样能够高效运行大模型推理,这为中国AI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出海卖点。
全球算力市场的重新洗牌
国泰君安测算显示,假设DeepSeek日均访问量为1亿次,采用FP8精度H100卡做推理,需要16177张H100卡或51282张A100卡。如此庞大的算力需求,加上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促使全球客户寻求多元化算力解决方案,为中国AI基础设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出海窗口。
3
数据标注优势
AI+SaaS需求激增
中国数据标注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陈溪教授特别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专业数据标注人才库。这些都是欧美市场难以匹配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使中国企业在构建垂直领域AI应用时,具备数据质量和训练效率的双重竞争力。数据标注产业在中国已形成规模效应,仅澳鹏(Appen)一家企业在无锡的运营中心就计划扩张至2000人规模,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标注人才的结构化分层
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从基础标注员到高素质专家应有尽有。据行业人士透露,普通标注员月薪两三千元,而高级数据标注从业者年薪可达90-100万元。这种人才结构使中国AI企业能够高效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类数据标注任务,为出海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
美国AI+SaaS市场的历史性机遇
Gartner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企业AI支出将达到2200亿美元,其中73%流向AI增强型应用,而非基础设施。这一结构性转变为中国AI技术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特别是在视频生成、文档处理、客户服务等通用场景。Salesforce等美国SaaS企业已在AI赋能下实现业绩突破,第三季度营收94.4亿美元,同比增长8.3%,显示出市场对AI增强型企业软件的旺盛需求。
中国AI+SaaS企业的出海实践
微盟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云端商业及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已形成四大AI布局维度,打造了15大AI Agent,布局超过58个真实商业应用场景。这种成熟的AI+SaaS模式具有很强的出海潜力。同样,深兰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也已在海外市场初步建立了AI解决方案的落地案例,验证了中国AI+SaaS模式的全球适应性。
4
战略建议
中国AI企业出海进行时
选择高适配性目标市场
根据陈溪教授的分析和美国市场数据,AI+SaaS需求激增的欧美市场应作为优先突破口。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需求旺盛但竞争较小,可作为差异化布局方向。企业应根据自身技术特点,选择技术接受度高、政策环境友好的区域作为出海首站。
构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模式
单纯的技术输出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成功出海的中国AI企业应借鉴DeepSeek的开源策略,通过构建开发者社区、培养本地合作伙伴、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在目标市场建立完整的生态体系。上海交大与openEuler社区的合作模式表明,产学研协同能够有效降低海外市场的技术采纳门槛。
重视数据合规与本地化运营
数据标注虽然是中国AI企业的优势,但在出海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目标市场的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等。建议采用"全球架构+本地部署"的混合云策略,既保持技术一致性,又满足数据主权要求。同时,招聘本地人才组建运营团队,深入了解区域市场特点。
把握AI Agent的全球化浪潮
Salesforce推出的Agentforce和微盟集团的WAI都显示,AI Agent正在成为企业软件的新标准。中国AI企业应抓住这一趋势,将经过国内市场验证的Agent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快速切入全球市场。红杉资本合伙人预测"2025年将是Agent元年",这为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窗口。
5
结语
黄金期的战略行动
综合陈溪教授的分析和行业实践,中国AI企业出海的三大支撑因素——开源降低门槛、算力市场变局和数据标注优势——构成了一个短暂而珍贵的战略机遇期。随着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全球渗透、英伟达主导的算力格局松动,以及美国AI+SaaS需求的爆发增长,中国AI企业正站在全球化扩张的最佳起点上。
然而,黄金窗口不会永远敞开。国际巨头正在加速AI布局,地缘政治因素增加了技术出口的不确定性。那些能够快速行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中国AI企业,有望在未来全球AI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出海不是选项,而是必然;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时。中国AI企业需要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全球舞台书写属于中国创新的AI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