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第一轮关税谈判之前,欧洲曾在“站哪边”的问题上面临两难局面。根据欧洲媒体的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最终导致欧洲向着与美国更为密切的关系发展。一开始,欧盟曾主动向美国提出可以联手应对中国,但特朗普对此并未给出明确回应。随后,面对中国,欧盟采取了一系列轻微的措施,例如上调关税,随后各方意识到,保持中立的做法已经不再现实。在经济利益和军事利益深度捆绑的背景下,欧美之间的二选一将成为毫不犹豫的选择。
《南华早报》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随着中美之间谈判的深入,欧洲的信心正在下降。自从中美在伦敦结束第二轮经贸会谈后,欧盟对结果感到愈发悲观,认为自身的命运正处于中美两国意愿的左右之中。过去,欧洲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试图借力合作应对中国,同时又试图接近中国以作为平衡美国的筹码。然而,这种策略使得欧洲在这场博弈中两面不得人心,最终不仅未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也未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至今,欧洲依旧在这条“平衡木”上摇摆不定。近期,欧盟再度对中国采取了行动,跟随美国的步伐限制小包裹运输,并对部分商品加征关税。此外,欧洲与中国在电动汽车政策方面的合作也因而受到拖延。尽管欧委会努力寻求与美国达成积极成果,他们的举动未能获得特朗普的认可。特朗普明确表示“7月9日是最后期限”,这意味着在暂缓期结束后,关税的调整将直接影响欧洲未来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上个月,媒体曝光贝森特在与欧盟的谈判中提出“门槛条件”,要求欧盟如有诚意,就应采取针对中国的关税行动。这个意外的结果让各方感到震惊,因为他们原本只想在不冒犯中国的前提下讨好美国。然而,特朗普显然是一个独占利益的决策者,明确要求欧盟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到现在,欧盟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失控的境地。如果欧盟真的采取大规模对华征税措施,无疑会成为中国报复的目标,且可能面临美国进一步的施压,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全盘皆输。
因此,在与美国的谈判开始之前,欧洲普遍感到“焦虑”,对选择方向感到迷茫。法国、德国等国家担心得罪中国的利益。在此关键时刻,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准备前往中国进行访问。同时,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预计最早将在下个月与中国签署数百架飞机的订单,以纪念中欧长期以来的双边合作。显而易见,如果欧盟在此之前出台针对中国的关税,这份飞机订单将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有政策人士建议,欧洲不应成为“风中的稻草”,在4月份中美关税冲突初起之时,就应该明确表态不针对中国,避免落入特朗普设下的圈套,以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如今,当中美谈判似乎暂时无解时,欧洲面临的尴尬局面在于如何妥善处理与中国和美国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