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通过上交所公告了解到,6月18日,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获受理,公司计划募资12亿元。
瞭望塔财经通过其官网了解到,上海超导成立于2011年10月18日,注册资本5.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马韬。公司定位为高温超导材料研发商。
一、IPO之路:首度闯关,中金护航
进程节点:
2024年11月28日:启动IPO辅导,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
2025年6月18日:科创板IPO获受理,拟募资12亿元,中金公司为保荐机构。
承销商关联性:中金公司近年主导多家硬科技企业IPO,但在超导领域尚无公开保荐案例。值得关注的是,其2023年参与撰写的《高温超导产业白皮书》中,上海超导被列为“产业化标杆企业”,存在潜在利益关联嫌疑。
二、核心问题:高增长下的业务与治理风险
1、业务模式隐忧
客户集中度畸高: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科院等前五大客户贡献超70%营收。2024年国家电网招标量下滑30%,直接导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增至287天(2022年仅180天)。
技术商业化存疑:
虽宣称布局可控核聚变、医疗设备等领域,但核聚变装置(如洪荒70)尚未商业化放量,医疗设备仍处试验阶段。行业人士直言:“当前需求更多来自示范项目,大规模应用仍需5-10年培育”。
2、领导人背景迷雾
董事长马韬公开信息极为有限:
其控制的共青城超达投资历史股东含3家2021年突击注销的关联公司,其中上海超导能源曾因税务违规被处罚;
招股书未披露其从业履历,仅标注“曾任多家科技企业顾问”,技术出身的真实性待验证。
三、财务数据透视:扭亏背后的现金流困局
1、盈利质量存疑:2024年净利润扭亏为盈,但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达52%,且前五大客户中联创超导、能量奇点等成立均不足5年,交易真实性待考;
2、突击扩产风险:募投项目拟新增6000公里年产能(现有产能1000公里),需消化现有6倍的产量。而2024年全球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仅约50公里,供需严重错配;
3、连续两年亏损:公司2022年和2023年连续亏损且幅度高于行业均值,凸显技术转化周期长与成本控制薄弱的双重困境。2024年盈利高度依赖外部输血,可持续性存疑。
四、监管问询前瞻:三大焦点问题
结合科创板审核惯例,上海超导可能面临以下质询:
技术变现能力:如何应对核聚变商业化延迟导致的订单断层?
实控人缺位治理:无控股股东架构下,如何避免重大决策僵局?
财务内控漏洞:应收账款高企是否隐含坏账风险?关联交易是否充分披露?
上海超导的技术光环毋庸置疑,但科创板拒绝“纸上蓝图”。当资本热情撞上产业化长周期,投资者更需警惕三大信号:客户结构能否破圈、现金流能否转正、产能消化能否落地。瞭望塔财经将持续跟踪问询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