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4年5月,全球货币支付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人民币支付份额骤降至2.89%,跌破3%大关,排名滑落至全球第六,被加元反超。这一数据与前几个月4%以上的占比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外界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诸多猜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币支付份额的“跳水”?是国际形势的剧变,还是人民币自身发展策略的调整?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5月份全球主要货币的支付占比情况。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8.46%,稳居“半壁江山”。尽管近期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三大评级机构集体下调,关税战的余波仍在持续,美元信用面临多重挑战,但短期内尚无其他货币能够撼动其霸主地位。“去美元化”进程依旧漫长。欧元以23.5%的占比位居第二,环比上涨1.4个百分点,显示出一定的回升势头。然而,其占比仍远低于美元,与几年前高达40%以上的峰值相比,差距显著。欧元曾经被寄予厚望,然而如今却难以挑战美元的霸权。英镑以7.1%的占比位列第四,展现了英国金融实力的韧性。日元和加元分别以3.7%和3.11%的占比位列第五和第七,与前几个月相比变化不大。
而人民币的排名下滑,则源于自身支付占比的显著下降。此前,人民币支付份额一度反超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并于7月份创下4.74%的历史新高。然而,这波上涨之后,人民币支付份额开始震荡下行。有人将此归因于关税战的影响,但这一说法站不住脚。中美之间的高关税在5月中旬已取消,且5月份我国出口总体保持增长,即使对美出口下降,也主要采用美元结算,不会对人民币支付份额造成直接影响。
实际上,人民币支付份额的波动并非今年5月才出现。纵观2024年全年,人民币支付占比始终在波动中运行,单月涨跌属正常现象。从一季度3.8%上升到二季度的4%以上,7月达到峰值4.74%,之后则震荡下行,10月份曾跌破3%至2.9%,11月份又回升至3.75%。因此,5月份的下降只是波动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简单地解读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结算并非完全依赖SWIFT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日益发挥作用。目前,CIPS拥有180家直接参与者和1500多家间接参与者,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2024年处理跨境支付业务达175万亿人民币,同比暴涨43%。今年6月,CIPS新增6家海外金融机构为直接参与者,进一步拓展了其在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覆盖范围。随着人民币互换协议的不断拓展,人民币结算应用范围也在持续扩大,目前超过50%的人民币结算量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东盟地区。
总而言之,5月份人民币支付份额的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市场波动的因素,也有人民币结算渠道多元化的体现。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与美元、欧元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CIPS等自主支付系统的崛起,以及人民币互换协议的不断拓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而曲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