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特朗普想利用关税政策,威胁盟国低头的算盘,已经彻底落空了。虽说从4月份至今,不少国家也都在寻求与美国商务部门取得联系,希望能够早点与美国达成新的关税协定。但事实上除了英国,美国还没有和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就关税问题谈出结果。不仅如此,甚至有国家出现了打算放弃与特朗普政府谈判的迹象。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直言,已经做好了与美国谈判失败的打算,言下之意,就是不会再对特朗普政府妥协,美欧双方能谈就谈,不能谈就拉倒。
同时,一向被看成是对美“最忠诚”的日韩两国,目前也迟迟没有向特朗普屈服,双方还处在极限地拉扯之中。对日本来说,汽车行业是本国的支柱性产业,如果任由美国采取关税限制,那无异于是让日本政府放弃经济自主发展的权利,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韩国的半导体行业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如今距离7月9号的最后缓冲期限只剩下8天,如果这些盟国还不能与美国谈判成功,那么特朗普此前开出的关税要价,就将正式实施,其中美国将对日本汽车征收25%的关税,印度则会面临26%的美国关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这么容易妥协的国家。这不,就在最后期限将至之际,印度不按套路出牌,选择先发制人,在关税谈判的问题上,率先给美国划下2条红线,让特朗普始料未及。印度财长在最新发声中强调,农业和乳制品领域是印度与美国进行贸易关税谈判中的两条红线,印度不会通过牺牲本国农民的利益来迎合美国。
结合印度国内的情况来看,莫迪政府能够坚守住这两条底线,也是情有可原。虽然印度经常吹嘘自己是大国,并且将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但实际上,印度国内贫富差距巨大,底层人依旧占据国内多数,而这些人唯一赖以生存的,也就是农业了。倘若美国对印度农业和乳制品大把征税,那相关产品势必会减少出口,而印度国内的购买力又有限,最终这些东西很大概率会烂在印度底层人自己手里,而这才是莫迪政府最担心的问题。因为如果处理不当,印度国内的矛盾就会激化,从而动摇莫迪的执政地位。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印度这次在关税问题上,对美态度之所以会这么强硬,很可能也是在跟中国暗暗较劲。我们知道,今年5月份中美在日内瓦举行了一次会谈,双方达成了90天关税缓冲期的协定。这件事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可不小,不少人觉得这是特朗普在向中国妥协,暴露出美国无法继续与中国打“关税战”的弱点。而印度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二天就把美国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因此,莫迪这一系列的动作很难不让人多想。
不过谈判最终讲究的,还是谁手上的筹码多。与中国相比,印度手上能够与特朗普拉扯的底牌并没有多少,就算有,也很难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更何况按照特朗普的性子,面对印度这么“不识趣”的态度,他今后很大概率不会给莫迪好脸色看,说不定已经在想着怎么向印度施压了。我们常说量力而行,才是最稳妥的行事方式,但印度的做法显然是在“打肿脸充胖子”。随着最后期限将至,特朗普真的会顾忌印度划下的这两条红线,降低姿态与其达成贸易协定吗?答案恐怕不会这么乐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