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卫星社传来消息称,克里姆林宫的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则声明,指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一次电话会谈。这是三年来,两位国家领导人首次进行直接对话。难道这是欧洲的认输信号吗?继续消耗下去,欧洲只能沦为牺牲品。对俄罗斯低头,或许是眼下欧洲最为可行的选择。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与美国联手,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支持,旨在协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的军事进攻。在此期间,马克龙与普京之间并未有任何直接的沟通。马克龙或许是出于对政治正确的高度谨慎,因此选择在美国的引导下行事,不敢独立做出决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龙仍希望向外界展现法国在欧洲的领军地位。
然而,作为欧洲的典型代表,马克龙的一举一动几乎可以视作整个欧洲的动态表现。他与俄罗斯断绝往来,甚至紧随其后与美国共同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包括没收俄罗斯央行的资产等极端措施,致使欧洲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原本,欧洲能够以低价获取来自俄罗斯的石油,但随着俄乌冲突的升级,欧洲停止了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这一切随之改变。如今,欧洲的工业成本显著上升,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却大幅下降。
更为关键的是,原本美国对欧洲的保护以及共同对抗俄罗斯的模式,如今却面临着被“懂王”打破的局面。这位领导人多次表达希望美国能够退出北约,这不仅传递出美国将无力再为欧洲提供保护的信号,也意味着在未来,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恩怨将由欧洲自己去解决。这种形势无疑给欧洲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毕竟,欧洲并非俄罗斯的对手。
为了实现其目标,美国逼迫欧洲各国大幅提高军费开支,要求从原来的GDP占比2%直接增至5%。原本由于俄乌冲突,欧洲的经济发展已受到严重打击,如今又被“懂王”强迫提升军费,这可谓是两面受气。然而,不提高也没有办法,毕竟欧洲仍需倚靠美国的保护。
要解决当前的困境,其实与俄罗斯改善关系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更何况,现在欧洲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武器援助似乎并未换来预期的成果,乌克兰局势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欧洲人又能指望什么呢?在没有任何可靠支持的情况下,与俄罗斯进行和解,或许是最佳的出路。
实际上,欧洲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棋局,过于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这在战略层面上可谓是决策失误。欧洲人最理智的做法,是在美俄两者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美国希望拉拢欧洲共同抗击俄罗斯,欧洲则应请求美国在其境内驻军;另一方面,即使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也未必能战胜俄罗斯,既然无法以武力抗衡,为什么不选择与俄罗斯和平共处呢?与其批量对乌克兰提供武器,导致与俄罗斯的敌对,倒不如寻求安宁的局面。如今,欧洲再次试图与俄罗斯修复关系,未免显得有些尴尬与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