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值钱,还是美元值钱?
这本来不是个问题,汇率放在那里,不知道争论的意义是什么?1979年,1美元可以兑换1.4962元人民币,人民币真的很值钱; 2025年6月8日,1美元可以兑换7.1942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几十年周期有历史见证,人民币并非一直在升值,这意味着如果这几十年钱没有存在中国银行,而是买了美债,即便零利率,也差了380%。
虽然如此,国内学者还是陷入“逆火效应”,越贬值越要给信念添上一把火,其中一个影响很大的说法就是平价购买力。
平价购买力如果是评价一国经济的平衡很有价值,比如中国居民收入要比美国低很多,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经济崩溃的结论,因为美元汇率定义不了人民币在中国国内的平价购买力,但是,要用平价购买力定义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也很荒唐,因为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也同样定义不了全球石油的人民币价格,总要按美元汇率计价,这是货币的国际信用决定的。
平价购买力指的是在购买同一商品时,不同货币的指数,从而避免汇率计算引起的误差,比如,权威的世界银行数据,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为4.19,即在美国用1美元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在中国要花4.19人民币。但这不等于1:7.1942的汇率是低估了人民币价值,汇率是国际市场的产物,平价购买力是国内自身的平衡杠杆,反应的是生活成本,而汇率代表着国际市场的信用,二者有关联但说到底是两回事。
为什么说用平价购买力计算方式定义实际汇率有盲点?
首先是统计,理论上不太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完全统计,中国面包500克通常在10-15元人民币,美国按人民币计约26元,中国便宜美国贵;牛肉又反过来了,中国贵美国便宜。商品是进口的,还是本地的; 高科技产品与日用商品,各国的商品偏好是什么,中国偏好茅台,美国偏好鸡尾酒,都不是简单的一个平价购买力能说明所谓的“真实价值”。市场是动态的,供求是动态的、货币价值也是动态的,如果能够完全统计,平价购买力就是上帝,而实际上它最多是一种参照工具,从方法论上说,与股市的MACD指标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次,平价购买力高不都是正向评价,中国平价购买力高,恰好说明在同等的人均GDP条件下,劳动力成本太低了,决定了生活性商品价格比美国低,它的叛逆性数据是国际性流通商品如进口汽车、奢侈品会高于美国,在分享国际市场的商品消费时,是一个劣势市场,并构成了贸易长期顺差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美长达41年巨大的贸易逆差,并不是中国有什么阴谋,它恰好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居民收入低,平价购买力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反映。中国有九亿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当然低,这证明不了人民币更值钱,但足以证明中国的劳动力不那么值钱。
也正因为生活成本低,而中国人民又无比勤劳,从而引起了产能过剩余,彻底挤压了企业利润,2023年私企总利润23437亿元,2023年全国私人企业5300万家,平摊一下是什么概念?企业要活下来,进行价格竞争,平价购买力想低也低不了,平价购买力高的背后,要追问的是人,劳动力商品是否值钱?
最后还是要回到汇率,如果打开外汇管制,全球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了,那时才是考验人民币真实价值的明斯基时刻,平价购买力挡不住自由兑换将引起的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