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新闻报道,南京的盛夏,金融圈的精英们挤满了深交所的会场。台上专家侃侃而谈ETF定投的种种妙处,台下投资者认真记着笔记。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量化投资时的震撼——原来市场上最动人的故事,往往都藏在数据编织的蛛网里。
一、定投盛宴下的认知陷阱
深交所"ETF大讲堂"的热闹场面犹在眼前。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深市ETF规模已突破1.1万亿元。智能定投、组合定投、目标定投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仿佛为散户量身打造了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
但ETF定投好不好?ETF才火的多久,哪有长期历史数据来证明?如果你定投沪深300,上市5年6个月,总收益14.43%,未必能跑赢银行理财产品的利息。这还是买的时间长的,如果2021年、2024年买的,很可能还套着。
所以说,ETF定投值得商榷,当股市没有确认有一个长期盈利的环境,个人就得学会在股市里保护自己,就必须懂得机构的区域思维。
二,机构区域思维
说到机构行为,普通人不容易看清楚,不过好在量化模型现在发展的很快,普通人也可以用模型来比对交易,发现其中的「机构交易特征」,进而看清机构意图。比如说,此刻看股票是否机构控盘,就要观察「定级分区」数据。
图中橙色框出来的部分就是「定级分区」将机构资金活跃度的四个等级:
2024年9月那波行情中,惠威科技在机构资金活跃度"一级区"和"二级区"交替时,股价曾出现断崖式下跌。传统定投者在这个时点机械加仓,殊不知机构正在实施"锁仓"策略——就像牌桌上的老手突然收紧筹码,静待散户恐慌抛售。
三、专家话术与数据真相的角力
有位前辈说过:"金融市场的专家就像气象预报员,错了不用负责,对了可以吹一辈子。"这话虽刻薄,却道破天机。最近某知名分析师对新能源ETF的研判就很有意思:周一说"行业拐点将至",周三变成"短期承压",到周五又成了"长线布局良机"。
反观「华统股份」的案例,当股价在"9.24行情"中逆势下跌时,其「交易行为数据图」清楚显示:整个下跌过程中,四级区占比高达67%。这意味着什么?机构早已抽身离去,留下散户在所谓的"价值洼地"里互相踩踏。
构大资金的行为往往具有重复性、连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特别适合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三、定价权争夺的微观战场
我花了三年时间跟踪一组有趣的数据:当某ETF出现在财经头条时,其后20个交易日内,机构资金活跃度平均下降18%。这不是巧合,而是典型的「注意力收割」现象——当散户集体涌向某个标的时,机构反而会转入「二级区」的蛰伏状态。
记得2024年那波消费ETF热潮吗?当时几乎所有专家都在推荐"抗通胀组合",但数据告诉我们:在宣传最火热的两个月里,主力机构的持仓比例悄悄减少了23%。等散户完成建仓,股价就开始阴跌不止。
所以普通人哪怕是做ETF,也要注意: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