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跨境快时尚电商Shein要赴港上市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先有英国《金融时报》表示,Shein此举是为了给英国监管施压,伦敦才是它的首选上市地,Shein否认这一说法;但7月10日再度反转,有英国议员表示对Shein施压一事深感担忧,并发出强烈警告。这来回的拉扯,让人不禁好奇:伦敦上市计划迟迟无进展,Shein若真要赴港上市,能否通过港交所“科企专线”,以秘密递表方式加速上市进程呢?
答案恐怕也不是那么确定。Shein虽然作为全球知名独角兽,近期却频繁遭遇全球政策围堵、合规争议不断,借道“科企专线”秘密递表,可能给港交所带来声誉风险,或许更适合公开递表。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一下。
01 快时尚电商Shein,符合“科企专线”的标准吗?
要聊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要符合港交所“科企专线”,有哪些标准?报道显示2025年5月,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联合推出这一专线,明确定位是服务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对应《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C章、第十八A章)。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港交所允许这类企业秘密递表申请上市,降低上市聆讯通过前的信息披露压力,以加速上市进程。
那哪些企业能算特专科技公司?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第十八C章写得很明白,主要是五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云服务与AI)、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看看Shein,一边是快时尚的底色,一边是跨境电商的属性,很显然既不是生物科技公司,也不属于特专科技公司界定的这五大领域。
当然,港交所也留了个口子:不在名单里的企业,要是能证明自己有“特专科技”的特质,也能申请。这些特质包括四条:高增长潜力、靠新技术或新模式区别于传统玩家、研发是核心价值来源且开支占比高、非以受监管生物科技产品为基础。对照“特专科技”四条特质情况看,Shein可能有三条标准并不满足。
先说高增长潜力。媒体报道显示,2024年Shein的营收增速已经跌到了19%,净利润下滑近40%。2025年在全球取消小额豁免政策的浪潮下,Shein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则进一步承压。这意味着Shein“高增长”早就没了往日的锋芒,这一条站不住脚。再看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在Shein的成本结构里,市场营销、采购、物流仓储是大头,研发费用开支占比大概率不高。另外,Shein主要产品以快时尚服装为主,与生物科技几乎毫无关系。所以,要把Shein硬塞进“科企专线”,多少有点勉强。
实际上,如果港交所非要开后门,通过“科企专线”秘密接受Shein的上市申请,若外界争议不大,倒也不是不可能。但问题的关键是,Shein作为全球知名的独角兽,以欧美为主要市场,在这些国家存在严重的合规争议。
02 合规争议不断,港交所敢接这烫手山芋?
近日,就在传出Shein秘密递表港交所后的短短10多天内,其合规问题的开始接二连三爆雷,想必这可不是港交所想要看到的景象。
先是2025年7月3日,法国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DGCCRF)在经过11个月的调查后,认定Shein存在“欺诈性商业行为”,开了张4000万欧元(3.37亿人民币)的天价罚单。理由是Shein存在误导性商业行为,包括虚构折扣价格,宣称“减少排放”却拿不出数据支撑等行为。这张罚单创下法国同类执法案件罚款额度的最高纪录,也刷新了欧盟同类案件的最高纪录。更麻烦的是,欧盟对它供应链环保、知识产权侵权、劳工权益的调查还在深入,后续或引发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来。
甚至,当外界以为Shein在法国接受完上述的天价罚单后,合规问题就完结了,实际上却还有大雷的没爆。据法新社2025年7月11日报道,法国数据隐私监管机构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CNIL),正在寻求对Shein处以1.5亿欧元(折合12.56亿人民币)的罚款,原因是其违反了有关使用 Cookie(用于定向广告的数字追踪器)的法律,严重侵犯了用户隐私。
不止法国,泛欧消费者组织BEUC也在6月向欧盟委员会告状,说Shein在APP和网站上用“暗黑设计模式”坑消费者——比如故意设计复杂的退款流程、用弹窗强推优惠,诱导用户多买东西。这些操作看似是营销手段,可能已经触碰了消费者权益的红线。
再看美国市场,虽然2025年5月对Shein这类跨境直邮商业模式加征高达54%的关税后,税收合规争议暂告一段落;然而知识产权的“暗礁”更危险。现在AIGC领域的侵权官司越来越多,Shein也成了实物领域的“典型”,被美国众多设计师们集体起诉。Shein被指靠秘密算法盯紧时尚趋势,然后跟工厂联手,原样复制原创设计,还搞了一堆复杂的公司架构来规避责任。这个案件后续如果宣判了,影响也甚大。媒体统计显示,涉及Shein已知的知产诉讼就有上百起,谁也说不清后续是不是还藏着更多雷。
更要命的是,这些官司不光在美国市场存在,欧洲的Zara、亚洲的优衣库、澳大利亚的时尚零售商The Iconic都跟Shein有过类似诉讼纠纷。港交所要是给这样一家深陷合规风暴的企业开“科企专线”,相当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万一上市后又爆出新的违规问题,市场信心必然受挫,公信力怕是要打折扣。
除了合规争议外,Shein在企业国籍身份、国际地缘政治中的立场,以及高管对外公开发言中,均呈现明显的“去中国化”态度。这一系列行为,也是需要港交所认真考虑。
03 Shein“去中国化”争议缠身,港交所“开后门”需谨慎
众所周知,Shein的根明明在中国,靠着中国广州供应链的优势做起来,却总想跟中国撇清关系,这在国内早就引发过巨大争议。
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21年,Shein就把运营主体搬到新加坡,注销了南京的相关公司,创始人拿了新加坡绿卡。近年来,该公司的高管们更是公开说“Shein不是中国企业”。这种刻意弱化中国属性的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为了讨好欧美监管层,方便之前的赴美、赴英上市。但港交所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的资本市场,要是给一家急于“去中国化”的企业开绿灯,恐怕很难让市场信服。
更让国人不舒服的是,它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2025年5月,美国正式取消跨境直邮免税政策,对中国低价包裹加征54%关税,欧盟、英国也跟着收紧相关政策。这时候整个行业都盼着龙头企业站出来说话,可Shein不仅不起正面作用,反而公开支持欧美收紧政策,生怕自己被当成“靶子”。这种“牺牲行业利益换自身合规形象”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还有产能外迁的传闻争议。今年在中美关税战最紧张的时候,有报道说Shein逼着国内头部供应商去越南开厂,后来又跑去印度找替代供应链。虽然它嘴上否认说“没外迁”,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想把中国供应链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要知道,Shein的崛起靠的是国内服装产业的集群优势,现在为了上市就想“过河拆桥”,港交所要是为这样的企业开“科企专线”,难免让人觉得是在纵容这种行为。
至此可以发现,Shein走港交所的“科企专线”来秘密递表,存在不符合标准、合规爆雷不断、以及“去中国化”立场等多重问题。除了这些问题外,不排除真像媒体所猜测,港交所被Shein当筹码使用,是为了施压英国监管机构,加速伦敦上市进程。另外,港交所在决定Shein是否符合“科企专线”要求标准时,还需要考虑Shein若在香港上市,可能给港股带来的不利影响。
04 估值泡沫不小,港交所可能费力不讨好
报道分析显示,港交所推“科企专线”,本意是吸引真正有技术、有潜力、需要融资助力高速成长的企业,以提振市场人气。但Shein这趟上市,既不是科技企业,增长也有明显瓶颈,加上本身就不缺钱,更像是老股东的“退出盛宴”。
从2013年A轮融资算起,Shein的投资人已经等了12年,C轮投资人也等了7年,早就到了该套现离场的时候。这次赴港上市,多家媒体报道说目标估值500亿美元,但这个数字水分太大。
按快时尚行业的估值逻辑,耐克、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的市盈率也就20-30倍。Shein在2024年营收380亿美元,净利润10亿美元,按30倍算,合理估值约在300亿美元。这一估值水平也接近财新网报道的市场预期,但与500亿美元的目标估值存在明显差距。
另外,据凤凰科技报道显示Shein账上拥有约120亿美元现金,根本不缺钱。这意味着Shein并无迫切的上市融资需求,不是也不是为了融资搞研发、扩业务。说白了,Shein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老股东套现,毫无借道“科企专线”,以快速实现IPO的必要。港交所要是为了这点“人气”就开“科企专线”的后门,结果很可能是: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早期股东跑了,散户被套牢,最后市场骂声一片,港交所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说到底,港交所的“科企专线”是给真正的科技企业准备的,不是给快时尚公司开的后门。Shein行业不对口、合规问题一堆、立场争议不断、估值泡沫明显,硬塞进“科企专线”,既不符合规则,也对不起市场信任。港交所与其冒这个险,不如把机会留给那些真正需要资本支持、又符合标准的科技企业,才能让“科企专线”真正发挥作用。而Shein想要赴港上市,也更适合公开递表,同时公开申请文件接受充分监督,才能最大化化解外部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