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近期披露,去年12月中国对美国实施的锑出口禁令生效后,美国却官司利用泰国和墨西哥作为“中转站”,公然从这两个国家“曲线进口”了多达3834吨的氧化锑,这个数量几乎与过去三年的总和持平!更为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关键矿物的来源皆为“中国制造”,只不过在经过第三国“洗牌”后,以“泰国制造”或“墨西哥制造”再次出现在美国的港口。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的五个月里,泰国和墨西哥对中国锑产品的进口量激增了300%。讽刺的是,泰国境内仅有一座锑冶炼厂,而墨西哥的那座工厂在今年4月份才重新开工,两国自身几乎没有锑矿的生产。这一切显而易见:货物原本来自中国,经过简单更换标签后便成了“泰国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然后以加价的方式转手出售到美国。
在墨西哥新莱昂州,短短时间内突然冒出37家矿产品贸易公司,这背后无一例外地是中国资本的离岸公司在操控。泰国的Unipet工业公司则更加直接——它实际上是中国广西日星化工的子公司,在短短六个月内,它已向美国德州的老客户发运3366吨锑产品,发货规模同比激增了27倍。仓库管理员亲眼目睹,这些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在港口的停留时间不到48小时,快速换掉包装并贴上新标签,再次装船运往美国,流水线作业的效率堪比快餐。
美国的买家们也对此没有丝毫掩饰。矿产商Gallant Metals的老板帕克自曝,他每月能从中国获得200公斤的镓。这种货物由中国的代理商先行收购,之后由货运公司伪装成“铁锌矿”或“艺术用品”,借助亚洲国家的渠道进入美国市场。“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总比缺货好!”他坦言想要订购更多的货物,不过大批量的交易使他担心被查。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中方召开的专项行动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打击“第三国转口”现象是重点,强调走私矿产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商务部也表态将深入挖掘非法实体及走私网络,严厉而迅速地查处相关行为。然而,实际执行的情况却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
这一场资源暗战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运作中的隐秘角落——即使国家的禁令再严厉,资本追逐利润的潮流仍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规避。当泰国仓库的包装机开合之间,就能够突破出口管制,我们或许应该意识到,在这一场博弈中,仅靠海关的严格检查远远不够,必须在规则修订和全球矿产资源布局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