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进口酒类市场整体承压,一场“自我循环”正在烈酒领域上演。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的《2025年1-5月酒类进出口情况》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酒类进口总额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4.3%;进口总量2.9亿升,同比微增0.94%。
报告中的一个现象引发《华夏酒报》记者高度关注:白酒不仅跃升为烈酒进口中的最大金额品类,而且其最主要的来源地正是中国本身。来看具体数据:1-5月,白酒进口额达1.6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7.3%;进口量169万升,同比增长14.6%;进口均价攀升至99.8美元/升,上涨28.5%。其中,回流白酒贡献了绝对主力——进口额高达1.55亿美元(占白酒进口总额的92.3%),进口量88万升,而进口均价更是达到惊人的176.3美元/升。
与进口端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酒出口增速出现显著放缓。1-5月,白酒出口额为4亿美元,同比增长8.4%,但增速较一季度大幅收窄21个百分点;出口量684万升,增长5.7%,增速缩窄3个百分点;出口均价58.8美元/升,增长2.5%,增速缩窄17个百分点。
回溯近三年数据,白酒进口额呈现异常波动:2022年以1.7亿美元筑底,2023年飙升至3.23亿美元历史峰值,2024年又回落至2.99亿美元。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5年一季度——回流白酒突然引爆市场,单季进口额直逼1亿美元,同比暴涨76%;均价突破101.9美元/升,飙升45%;进口量同步增长21%,在烈酒进口额中占比跃升至34%。这场异动如同揭幕战,为前五个月回流白酒局面埋下伏笔。
通过数据分析,《华夏酒报》记者梳理出当前白酒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三重结构性矛盾:
首先,价格落差显著。进口回流白酒均价高达176.3美元/升,近乎是出口均价58.8美元/升的3倍。这种悬殊差距既反映了国内外渠道溢价能力的差异,也暴露了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国际价值认同远未建立的现实。
其次,出口实质受限。“出口转内销”模式推高了进口数据,但并未真正打开国际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白酒虽出口至95个国家和地区,但35%的出口额集中于港澳地区。若剔除其中的转口贸易,真实的海外终端消费占比恐怕更低。
最后,产业格局失衡。贵州省人民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该省白酒出口额52亿元中,茅台独占50亿元,凸显行业“单极支撑”的现状。以2024年全行业出口总额69.73亿元(按汇率折算)计算,茅台出口占比超过70%,表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远未达预期。
可以说,种种挑战背后,白酒回流热潮的成因与发展趋势都值得深思,而出口增速的放缓,则进一步暴露出白酒在拓展国际消费市场方面仍显乏力。当“走向全球”演变为“买回自己”,白酒的国际化进程亟需从单纯追求“数据出海”转向真正实现“品牌落地”。这就要求酒业在文化适配、渠道深耕与产业协同等方面下功夫,逐步摆脱对港澳转口贸易的过度依赖,构建面向海外终端消费者的真实消费场景。同时,推动产业由“头部企业单兵突围”向“全产业链协同作战”转变,否则,所谓的国际化就是一种虚有其表的“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