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揭示了中欧关系的关键转折:“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这句话虽短,却象征着双方关系的重大松动,也让此前因制裁被限制访华的德国绿党议员彼蒂科菲尔重获访问资格。令人惊讶的是,就在三个月前,欧洲议会还曾通过决议,严厉指责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违反国际规则”。这种戏剧性的反转,背后实则是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强势逼迫欧洲走到绝境的结果。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导致德国汽车制造商每卖出一辆车,成本暴增了约5000欧元;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次级制裁威胁冻结欧洲能源交易的美元结算,令欧洲陷入巨大困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为“同时得罪中美俄”而彻夜难眠时,布鲁塞尔终于意识到,与中国关系紧张所付出的代价远超特朗普的关税压力。中国不仅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日均贸易额高达22亿欧元,而且还是光伏板、电动车电池等绿色转型关键物资的主要供应者。正是这层不可替代的合作关系,促使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走向妥协。
欧洲议会的态度转变暴露出其政治代理人的尴尬处境。这些曾经配合佩洛西访台制造政治风波的亲美议员,实际上效忠于美国民主党势力,却没料到遭遇了共和党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大力倡导“欧洲战略自主”时,欧洲议会内部的亲美派却连续三年阻碍中欧投资协定的推进,这种精神分裂的政策极大制约了欧洲整体利益的实现。
这一切在2025年6月特朗普威胁对欧洲稀土征收高达300%的关税后达到了顶点。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不得不连夜派代表赴华,签订了价值50亿欧元的稀土采购协议,以实际行动撕毁了“去风险”的虚假口号。此次协议成为中欧破冰的重要标志,凸显出地缘政治压力下欧洲必须向东方寻求突破的迫切需求。
从安全防务层面来看,西线的压力巨大。特朗普威胁称若北约成员国未达军费要求,美国将撤军,导致波兰紧急召回驻美大使以示抗议。与此同时,东线局势紧张,俄乌冲突消耗了欧洲大量弹药,德国军工产能仅恢复到战前的30%,而匈牙利甚至默许用卢布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在经济领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吸走了欧洲700亿欧元的新能源投资,大众汽车则不得不把“2030年前在华增资100亿欧元”视为生死攸关的救命稻草。
面对这种困境,欧盟贸易专员私下坦言,欧洲亟需中国市场的利润来弥补美国关税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国在此次博弈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姿态,精准把握欧洲“摇摆不定”的态度。商务部在宣布解除双方交往限制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键条件:稀土出口配额提升15%,并要求欧洲书面承诺不跟随美国实施制裁。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厂的150亿人民币补贴续约,以及对比亚迪进军匈牙利市场的支持,都构成了中国对欧洲企业的强有力吸引力。这一系列组合拳让欧洲企业在“选择依赖美国技术还是拥抱中国市场”的问题上陷入两难,内部矛盾激化。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提出这些条件,得益于其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度掌控。全球90%的稀土磁铁产自中国,甚至连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也承认,“未来十年内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在这种现实面前,欧洲又有什么理由能保持孤傲?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欧洲的妥协从未基于道义觉醒。如果2028年美国大选民主党重新执政,欧洲议会极有可能再次重启“人权牌”作为对华制约手段。这种如履薄冰的政策困境提醒我们,欢迎合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欧洲软化立场,是在特朗普强硬政策面前碰壁的结果。我们要继续扩大对欧洲的开放,但也要常备后手,因为白宫换届后,布鲁塞尔的态度可能瞬间翻转。
7月2日,中欧战略对话在布鲁塞尔举行后,一位欧盟外交官向《金融时报》吐槽道:当欧洲制裁中国企业时,中国立即切断关键物资供应;而当华盛顿对欧洲加征关税时,白宫却只是重复“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没有任何实质性回应。当冯德莱恩翻阅中美欧三边贸易数据时,她或许会更加明白,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智慧,并非盲目选边,而是要认清真正的生存威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