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刘相君
“双线”出击的战略棋局,正在“果链”龙头歌尔股份(002241.SZ)身上同步上演。
近日,歌尔股份发布重磅公告,为了增强公司在精密结构件领域内的综合竞争力,歌尔股份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约1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95亿元) 收购香港联丰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100%股权。
就在这则公告发布的一天前,歌尔股份旗下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二次递表。
一边进行成立以来的最大并购,一边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双线作战背后,歌尔股份正加速重构产业链布局。
斥资近百亿,歌尔股份成立以来最大一笔并购
歌尔股份此次收购的两家标的公司均属于Luen Fung Commercial Holdings Limited(联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丰”)旗下。其中,米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亚精密”)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亿港元;昌宏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宏实业”)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5000万港元。
两家公司2024年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合计达91.1亿港元(未经审计),展现出较为可观的业务体量。
对于此次收购目的,歌尔股份在公告中提到:“标的公司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内具有行业领先的竞争力,在精密结构件领域与行业领先客户长期合作,具有可观的营收规模和资产规模,公司可以获取优质资产并进一步提升垂直整合能力。”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兴智能硬件产品的材料性能、美观性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对精密结构件等零组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歌尔股份在公告中多次提到“提升垂直整合能力”,在消费电子行业,这将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
2024年,歌尔股份精密零组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50.51亿元,同比增长15.85%,毛利率提升至21.51%,成为歌尔股份的业绩增长点。
作为知名“果链”巨头,歌尔股份曾被市场如此评价:“成也苹果,危也苹果”。
歌尔股份与苹果的深度绑定曾是其业绩“狂飙”的重要增长引擎。2010年切入苹果供应链后,公司借势腾飞,2010-2021年,营收从26.45亿飙升至782亿,归母净利润从2.77亿增至42.75亿。2018年拿下AirPods 30%的代工份额,跻身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厂。
这场甜蜜“陷阱”带来的风险发生在2022年11月初,歌尔股份发布一则简短公告:境外某大客户(后被证实为苹果)暂停其智能声学整机产品生产订单。业内迅速确认,被砍单的正是当时苹果旗舰耳机AirPods Pro 2。这一事件如利刃般剖开了歌尔股份光鲜业绩下的致命软肋:苹果依赖症。
为摆脱依赖,歌尔股份开启艰难转型。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声学、光学、微电子、结构件等精密零组件,以及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无线耳机等智能硬件产品。
2024年,歌尔股份年报显示,其全年营收再次突破100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4.93%至26.65亿元。
不过,隐忧依然存在。近几年受终端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新兴智能硬件产品成长速度有所放缓,歌尔股份也表示:“行业主要厂商纷纷积极探索新的科技突破和行业发展机会。”
截至7月25日收盘,歌尔股份报23.79元/股,收跌0.17%,最新A股总市值达830.6亿元。
“A拆A”未果转“A拆H”,苹果“枷锁”依然存在
计划百亿收购的同时,歌尔股份旗下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微电子”)于7月21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
公司是一家覆盖传感器、SiP和传感交互模块的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尤其专注于声学传感器,其前身为歌尔股份业务部门,2017年独立成为子公司。
2019年歌尔微电子开始计划上市,不过其上市之路走的并不顺畅。2021年12月底,公司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招股书,彼时拟募资31.91亿元,受疫情影响,公司于2022年3月主动申请中止审核,同年5月恢复审核,10月获上市委会议通过,但此后却迟迟未能注册。
历时两年半,走过两轮问询,歌尔微电子在2024年5月27日选择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第一次IPO折戟。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4年销售额计,歌尔微电子是全球第五、中国第一的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过,行业竞争依然激烈,全球前十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行业提供商总营收达整体市场份额的41.6%,全球排名第一的公司市场份额为11.2%,歌尔微电子的市场份额仅为2.2%。
在下游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下,公司业绩表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22年-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期),公司收入分别约为31.21亿元、30.01亿元、45.36亿元和11.20亿元人民币;期内利润分别为3.26亿元、2.89亿元、3.09亿元和1.16亿元人民币。
转战港股,歌尔微电子的挑战依然存在。无法摆脱的苹果依赖症带来客户过度集中高的“软肋”。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23.56亿元、22.30亿元、36.15亿元及9.0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5.5%、74.3%、79.7%及80.5%。
客户集中度“越走越高”,尤其是作为第一大客户的苹果,贡献公司收入分别为17.52亿元、14.84亿元、28.25亿元及6.95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6.1%、49.4%、62.3%及62.0%。
同时,歌尔微电子面临芯片“卡脖子”的自研困局。报告期内,英飞凌作为核心芯片供应商成为公司第一大供应商,向其采购金额分别占同期采购总额的52.7%、47.2%、53.3%及59.1%;歌尔微电子搭载自研芯片的传感器出货量仅占总出货量的三成左右。
客户集中度与供应链风险形成“双杀”,这家“果链”烙印深入基因的企业,能否借力港股跳板挣脱“苹果陷阱”,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