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7月23日晚间,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已完成股权变动的工商变更登记,并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而就在近两个月前,位于四川的宏信证券也正式更名为天府证券。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国投证券、华源证券、天府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联民生证券等10余家券商更名。
券商为何热衷于更名?换了“招牌”之后的券商有哪些变化?
△2022年以来更名的部分券商名单
现象:2022年以来有10余家券商更名
7月23日,方正证券的一则公告,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历史画上句号。
这家拥有17年发展历史,曾承载外资投行本土化期待的合资券商,正式完成股权变更工商登记,更名为北京证券,标志着其从外资控股券商彻底转型为国资主导的金融机构。
去年6月,北京国资公司与瑞银集团、方正证券达成三方协议,以合计约15.35亿元人民币收购瑞信证券85.01%股权,其中瑞银集团转让36.01%、方正证券转让49%。
此次交易完成后,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的控股股东,方正证券不再持有瑞信证券任何股权,而瑞银集团则保留14.99%股权,最终促成了此次更名。
5月29日,位于四川省的宏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天府证券,其之前的名称为和兴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伴随着宏信证券的更名,其企业性质也由民营券商“变身”为地方国资券商,其实际控制人是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瑞信证券、宏信证券更名,只是中国证券业发展的缩影。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统计,自2022年开始,已有金融街证券、麦高证券、高盛(中国)证券、国新证券、诚通证券、国投证券、华源证券、天府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联民生证券等10余家券商更名。
原因:控股股东变更、合并重组等
据记者统计,券商更名的原因多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品牌升级、战略调整等。
以天府证券为例,该券商更名前有12家股东,其中,四川信托持有60.38%的股权,为控股股东。2024年4月,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已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四川信托依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今年3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裁定终结四川信托重整程序,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国有资本入主四川信托。宏信证券的实际控制人也发生变化。
记者注意到,在四川证监局1月2日对宏信证券出具的警示函里,宏信证券存在五个问题:第一,投行内控体系和制度不健全;第二,投行项目利益冲突审查流程不完善;第三,质控部门对投行项目尽调底稿把关不严;第四,对投行内核部门的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第五,投行项目材料及反馈意见报送的内控流程不规范。
由此,新控股股东为了改变宏信证券形象、开拓新业务而对其改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控股股东变化推动券商更名之外,还有合并重组引起的更名。
2024年9月,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同步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开启合并重组。今年4月11日,两者合并重组后的新名称——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公布。国泰海通证券A股证券简称由“国泰君安”也变更为“国泰海通”。
与国泰海通证券情况类似的还有国联民生证券。今年2月7日,国联证券吸收合并民生证券,吸收合并后证券名字变更为“国联民生证券”。
此外,安信证券更名为国投证券,强化与股东国投集团的产融协同;华菁证券更名为华兴证券,借助股东华兴资本的新经济投行品牌优势。
对于多家券商更名,国内某知名证券研究机构负责人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券商更名潮的背后,本质上是行业格局优化、资本运作深化与战略升级的综合映射。
变化:多数券商更名后身价、业绩倍增
河南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郭兴方表示,券商更名并非简单的“换招牌”,而是资本结构、战略定位或控股股东变更,其背后往往伴随着资源整合与能力重构,进而推动业绩增长。
据Wind数据,更名的10家券商中,有9家券商2024年净利润大幅增长,尤其是国联民生证券、麦高证券和国泰海通证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超100%。其中,麦高证券净利润增幅高达1095.03%。仅有国新证券一家券商净利润下滑33.98%。
2023年1月12日,A股上市公司指南针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网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网信证券)为适应经营发展需求,更名为麦高证券。
据了解,指南针于2022年7月获得网信证券100%股权。收购网信证券的股权后,指南针就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高管团队进行了大调整,多项经营指标好转,结束了此前连续4年的净亏损局面。
国联民生证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高达800.98%,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高达1183%,主要得益于民生证券的业务整合和协同效应的释放。国泰海通证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也达377.57%,主要由于海通证券的吸收合并带来的规模效应。
不仅如此,多数券商改名换姓之后,身价因控股股东而大增。
2021年底,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收购新时代证券98.24%股权。2022年6月,新时代证券更名为诚通证券,晋级为央企背景券商。
2022年7月底,华融证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由“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新旗下国新资本取代中国华融成为新晋股东,同样也是大央企。
分析:应客观看待更名的利与弊
尽管部分券商通过更换控股股东、更名等实现了综合资本实力提升、优化了渠道和品牌,提高了运营效率,但也要看到背后存在的问题。
郭兴方表示,券商更名虽能带来协同效应,但涉及股权结构调整、文化融合、品牌信任重建等复杂问题,尤其当存在外资股东时,挑战更为突出。
比如,瑞银集团尚持有北京证券14.99%的股权,可能会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产生隐性摩擦。还有可能由于风险偏好、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影响发展。
在投资者认可度方面,部分投资者可能对新控股股东的业务能力抱有怀疑态度,进而导致原有核心客户流失。
此外,更名往往伴随着业务整合、人员调整和系统迁移,这些过程需要大量资源和时间。例如,国泰海通证券在2025年8月22日完成与海通证券的业务迁移,涉及客户数据、结算编码等多方面的调整。
一些券商在更名初期可能面临业绩波动,尤其是当整合尚未全部完成时。例如,国新证券在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3.98%,可能与其业务整合过程中资源调配和市场适应有关。
“总体而言,多数券商更名后业绩增长是‘资源整合红利’的短期释放,长期竞争力仍需依赖差异化能力(如财富管理、科技赋能)的构建,而非单纯的‘换名字’。”郭兴方表示,投资者在关注更名带来的短期业绩变化时,也应关注其长期战略调整和业务协同效应的实现情况。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