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面对镜头,掷地有声地宣布:“欧盟不会接受单边关税胁迫!” 这句话的底气,源于她北京之行后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新审视,更源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微妙力量平衡的转变。 离开北京时,冯德莱恩的专机划过华北平原上空,舷窗外,太平洋两岸的力量格局正在重构。机舱内,欧盟贸易专员正紧急测算着两种方案的经济账:接受美国30%的关税,欧盟年度损失将超过3000亿欧元;转向中国市场,则能为新能源产业争取到关键稀土供应保障。这笔复杂的经济账,清晰地展现了欧盟当前的战略困境。
冯德莱恩此次北京之行,并非外界解读的“求救之旅”,而是她寻求战略自主的关键一步。 此前,欧盟深陷内外交困的泥潭:内部,2028-2034年总额2万亿欧元的长期预算案遭德国否决,暴露了欧盟内部在财政分配上的深刻裂痕,也重创了冯德莱恩的领导权威;外部,美国对欧盟加征25%的汽车关税、50%的钢铝关税以及10%的“基准关税”,更以30%的关税威胁,对欧盟经济命脉构成严重威胁,甚至要求欧盟企业迁往美国,彻底撕裂了盟友之间的伪装。与此同时,欧盟85%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超过60%来自中国,中国4月实施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让欧洲企业苦不堪言,也让欧盟绿色转型命脉被中国牢牢掌控。 冯德莱恩此前在G7峰会上用磁铁道具抨击中国稀土政策,以及紧跟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举动,如今看来都显得无力而无奈。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狠狠反噬了紧跟其后的欧盟。
冯德莱恩访华前,欧盟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分裂。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大众、宝马在中国销量占比均超过30%;法国农业则遭受中国反倾销税的冲击,干邑白兰地产区怨声载道;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仍倾向美国。这种分裂使冯德莱恩的“去风险”政策举步维艰,也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倡导的“战略自主”形成尖锐对立。在特朗普关税大棒挥下后,马克龙派系强硬表态:“如果再对美国服软,欧洲将信誉扫地”。 冯德莱恩若继续对美唯唯诺诺,可能面临权力被成员国架空的危险。
北京会谈并非中方在核心利益上做出让步,而是为冯德莱恩提供了展示“战略自主”的舞台,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资产。202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8000亿欧元,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无可替代;在美欧贸易战阴影下,欧盟需要中国市场缓冲损失的急迫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也开辟了庞大的下沉市场,中低端产业找到了新的出路,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大幅降低,反制底气更足。 冯德莱恩团队清楚,若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欧盟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瘫痪;若扩大对欧盟白兰地等产品的反制,法国农业将遭受重创。这种相互依存但不对等的关系,成为冯德莱恩回国后调整对美姿态的底气。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也与她个人政治生涯息息相关。刚获提名的她急需外交胜利来巩固连任基础。过去两年,她在美中之间摇摆不定,损害了她的政治信誉。在特朗普关税威胁欧盟经济命脉之时,她必须做出改变,以避免彻底失去成员国的信任。 北京给予冯德莱恩的不是实质让步,而是宝贵的博弈空间。她带着这份政治资本返回布鲁塞尔,终于有底气公开反驳美国贸易霸凌,尝试摆脱“美国附庸”的标签。
最终,冯德莱恩手中的稀土样本闪着微光,这束光正照亮着欧盟在中美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的希望。世界贸易的棋盘上,欧盟第一次同时面对两个选择——继续做美国的棋子,或成为中国的新平衡者。冯德莱恩北京之行,或许正是欧盟在这一关键时刻,寻求战略自主,寻求自身发展与生存空间的关键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