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称,中美经贸官员下周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进行第三轮贸易谈判,还扬言要将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问题纳入谈判。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中美经贸谈判的走向再度成为焦点。与此同时,中方代表奔赴伊朗,而英法德在相关问题上的态度也悄然生变。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
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一直备受瞩目。此前,双方经过两轮谈判,在关税等传统经贸问题上有了一定进展,比如在首次会谈中,双方达成共识,相互取消逐步升级的报复性关税,并自5月14号起暂停实施剩余34%对等关税中的24%,暂停期限为90天,这个时间到8月12号就截止。所以即将在瑞典举行的第三轮谈判,本就承担着延续关税休战等重要任务。
石油运输(资料图)
然而,贝森特却突然表示,谈判可能涉及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问题。他声称中国是受制裁的伊朗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所以要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从美国此前的一系列动作来看,这绝非偶然提及。早在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威胁放话,若50天内无法达成俄乌和平协议,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并对部分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所谓“二级制裁”,对这些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贝森特此次言论,无疑是将特朗普的威胁进一步具象化,试图在中美经贸谈判中加入地缘政治因素。
对于美方这一意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在经贸问题上,中方的立场一贯明确,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这番回应可以看出,中方始终希望中美经贸谈判能够聚焦经贸本身,在平等合理的框架内解决双方问题。而美国试图将石油采购等地缘政治问题塞入经贸谈判,明显偏离了正常轨道。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分析认为,美国这是拿能源作为谈判筹码,想通过施压让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复旦大学教授辛强也指出,中国不太可能允许美国将关税以外的问题“安插”进谈判,北京会坚持贸易谈判必须聚焦贸易,不能被其他问题“裹挟”。
美财长(资料图)
就在美方抛出这一敏感话题之际,中方代表有了新动作。7月22日,中方代表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俄罗斯代表进行三方会晤,重申协调努力以克服伊朗核计划所引发危机的意愿。这一行动有着重要意义。
伊朗核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伊朗采取制裁等手段,试图限制伊朗核计划。伊朗多次强调其铀浓缩活动用于民用,但未得到美西方信任。以色列还时不时以此为借口对伊朗发动袭击。在这种复杂局势下,中俄伊三方会晤,展现出三国在维护地区稳定和公平国际秩序上的共同立场。
从能源合作角度看,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是基于正常的能源需求和市场规则。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支撑经济发展。俄罗斯和伊朗作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与中国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美国却想以自身国内法为依据,对中国正常的能源采购指手画脚,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长臂管辖”。中方代表此时奔赴伊朗,也表明中国不会因美国的威胁而改变自身合理的能源合作策略。
在中美围绕石油采购问题产生分歧,以及中俄伊三方会晤的同时,英法德在伊朗问题上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此前,英法德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曾致电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要求伊朗赶紧与美国进行核谈判,还威胁如果不能在8月底恢复与美国的核谈判,就要对伊朗恢复制裁。
但如今,随着局势发展,伊朗主动约英法德在7月25日进行谈判。这一变化背后,或许有多重因素。一方面,伊朗在中俄等国支持下,在核问题谈判中有了更多底气,态度也更为主动;另一方面,英法德也意识到,单纯的制裁和威胁可能无法真正解决伊朗核问题,还可能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影响自身利益。毕竟,欧洲与伊朗在经济、能源等领域也存在一定联系。若局势失控,欧洲也难以独善其身。
伊朗最高领袖(资料图)
此外,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反复无常,也让欧洲国家有所顾虑。美国此前退出伊核协议,如今又想通过各种手段逼迫伊朗重回谈判桌,其真实意图和后续行动难以捉摸。英法德在与伊朗谈判时,或许也在重新审视自身与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关系,寻求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解决方式。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美经贸谈判中美国抛出石油采购问题,背后是地缘政治与经贸利益的交织博弈。中方坚守自身立场,积极开展与伊朗等国的正常合作交流。而英法德态度的变化,也显示出国际格局中各方力量在不断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