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刑事案件,正接受调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中国都要遵守中国法律。”7月21日,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掷地有声。一句话,把美籍华人茅晨月推上风口浪尖——这位常住亚特兰大、手握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与全球保理组织FCI副主席头衔的“金融精英”,本应在7月离境,却因涉案被拦在上海,成了近期中美金融圈最炸的惊雷。
而比事件本身更耐人寻味的,是华尔街的反应。
华尔街的“集体恐慌”:几十年未见的反常
茅晨月被限制出境的消息刚露头,富国银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冻结了所有员工赴华差旅,紧接着,高盛、摩根大通等巨头也跟着绷紧了神经。用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郭正亮的话说:“这种反应规模,华尔街几十年没见过。”
要知道,这些华尔街巨头常年在全球金融市场翻云覆雨,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2008年金融危机没让他们集体停摆跨境业务,新冠疫情最严重时也没见他们对中国市场如此忌惮。如今只因一个高管被查就乱了阵脚,只能说明:这事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更反常的是美国官方的态度。按常理,美籍公民在海外遇挫,美国国务院往往第一时间跳出来“喊话”,可这次却异常沉默。反倒是企业层面先慌了神——富国银行的反应像极了“怕引火烧身”,这种“政府冷、企业热”的错位,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
两条可能的“罪路”:灰色融资还是情报窃密?
郭正亮的分析戳中了要害:茅晨月的问题,大概率绕不开“钱”与“密”。
一条线索指向“灰色融资”。据悉,她曾为深圳一家芯片材料商操办2.4亿保理融资,而这家企业早被美国列入“黑名单”。要知道,保理融资本是正常的供应链金融工具,但一旦与“黑名单企业”挂钩,就可能变成绕开制裁的“暗道”。2023年,中国外汇局开出的虚构贸易套利罚单高达278亿,而茅晨月团队去年操作的中国业务规模达40亿美元——这么大的盘子里,有没有藏着“见不得光”的资金?
另一条线索更敏感:情报窃密。富国银行的黑历史早就暴露了其“不守规矩”的本性——2016年伪造数百万“幽灵账户”,2020年因违规操作吃下30亿美元罚单。如果这家机构借着美元融资的便利,把中国企业的核心数据(比如高纯稀土技术参数)打包成金融数据传给美国?那性质就彻底变了——从金融违规升级成危害国家安全。
郭正亮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被茅晨月服务的那家芯片材料商,做的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参数、产能数据都是美国紧盯的“情报目标”。而保理业务恰恰需要深度介入企业的财务流、物流甚至技术专利信息,这就给“借融资窃密”留下了操作空间。
时间点太微妙:是巧合,还是博弈?
更值得琢磨的是事件的时间线。茅晨月4月就已入境,7月才被曝出限制出境,中间三个月,中美之间有没有“台面下的较量”?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巧的是,就在不久前,意大利配合美国抓了中国工程师徐泽伟;而8月,美国商务部长计划访华谈“供应链安全”。此时曝出美籍高管涉刑事案件,难免让人联想到“博弈筹码”的可能。如果茅晨月真涉及国家安全,那无疑会给即将到来的谈判增加变数;即便只是金融违规,中国若借机彻查富国银行在华业务,也足以让华尔街胆寒——要知道,这家银行上海分行刚计划投100亿到可再生能源领域,现在全卡在了半空中。
更耐人寻味的是贝莱德的动作。几乎同时,这家美国资管巨头突然要求员工赴华差旅不得携带公司设备。是怕员工像茅晨月一样“出事”?还是怕设备里的秘密被查?这种“做贼心虚”式的反应,反倒坐实了外资机构在华业务可能藏着“不能见光”的操作。
法律面前没有“特殊身份”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早已划下红线:“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中国都要遵守中国法律。” 茅晨月的美籍身份,救不了她;富国银行的巨头光环,护不住她。
现在,华尔街的恐慌还在蔓延,但真正的答案只能等调查结果。是灰色融资捅了篓子,还是借金融渠道窃密?无论哪一种,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地盘上,想钻法律空子、踩安全红线,迟早会付出代价。
这条“金融大鱼”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等到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维护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决心,绝不会因为任何外部压力而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