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潮: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严峻挑战与未来展望
2025年7月,全国房贷断供率再次攀升至4.7%,较6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上涨,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 与2024年底的5.2%相比有所回落,但近期反弹趋势明显,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断供率已飙升至6.8%,成为此次断供潮的重灾区,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则相对稳定。 这一严峻形势究竟源于何处?未来又将如何演变?
这场断供风暴的背后,是多重经济因素的叠加效应。首先,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仅为4.8%,低于年初5.2%的目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以及国内需求疲软,导致企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居民收入增长放缓。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仅为3.2%,远低于2022年同期的5.8%。收入增速的显著放缓,直接冲击了居民的还款能力,尤其对高负债家庭而言,房贷支出占比已超过50%的情况比比皆是,无力偿还贷款,最终选择断供。
其次,房价持续下跌加剧了购房者的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7%,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下降6.9%。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更是突破15%,许多购房者面临着严重的负资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37.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房价偏高,而有意向购房的居民仅占23.1%,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这种房价下跌预期与购房意愿的持续低迷,进一步加剧了部分购房者的断供意愿。
此外,房企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烂尾楼问题也推波助澜。截至2025年6月,全国仍有超过380个烂尾住宅项目,涉及近39万户业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全国TOP100房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8.3%,其中24家企业负债率超过85%的警戒线。高负债率使得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项目停工、延期交付事件频发,直接导致部分购房者采取停贷维权。
断供潮的蔓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重大挑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1%,其中房地产相关贷款不良率已攀升至3.7%。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研究表明,如果断供率持续上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超过4000亿元,对部分中小银行造成严重冲击。更令人担忧的是,断供问题已从个人住房贷款蔓延至经营性房地产贷款,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累积。
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2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条具体举措,包括降低首付比例、调整房贷利率定价机制、简化二手房交易流程等。央行在7月初将5年期LPR下调至3.5%,创历史新低,直接降低了存量房贷的利息负担。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截至7月中旬,已有超过40个城市出台了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的政策。一线城市强化刚需支持,加大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新一线城市则通过发放消费券、补贴等方式刺激市场需求;三四线城市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重点解决烂尾楼问题。
银行业也在积极应对断供风险。上半年,五大国有银行共计提拨备超过28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6%,为可能增加的不良贷款做好准备。同时,多家银行推出延期还款、分期转换利率优惠等纾困措施。据银保监会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银行业已为超过18万户困难家庭提供了房贷调整方案,涉及贷款金额约2350亿元。
尽管此次断供潮规模不小,但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相比仍有显著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房贷断供主要源于经济下行和房价调整,而非高风险贷款;同时,中国住房贷款总体杠杆率远低于当时的美国,且大部分购房者仍保持着较强的还款意愿。
展望未来,断供率能否回落,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稳定两大关键因素。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力争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部也计划适时推出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专家预测,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年底前断供率有望触顶回落。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理性应对至关重要。断供会损害个人信用记录,影响未来生活,而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方案往往是更优的选择。 已陷入困境的业主应积极与银行沟通,了解相关纾困政策。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阶段。告别“房住不炒”的旧模式,建立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断供问题。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会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理性回归。 断供潮是当前经济形势的缩影,反映了宏观调控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复杂互动。 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我们应保持理性,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中国房地产市场终将走出低谷,步入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