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特朗普急着访华,中美贸易数据送进白宫,6月份,中国没有从美国进口哪怕一滴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也全线清零。特朗普自然坐不住了,一边放话要谈合作,一边急着安排行程。曾经高高在上的“关税施压者”,如今成了想尽办法“上门推销”的能源卖家。
中国海关总署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月美国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为“零”。不止如此,液化天然气(LNG)和煤炭这两个美国能源出口的主力项目,也同样交出了“挂零”答卷。
这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2023年同期,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原油贸易额高达8亿美元,LNG和煤炭合计也有数亿美元的体量,对于美国能源商来说,中国是块实打实的“金字招牌”。
而如今,这扇门突然关上了,美国能源企业瞬间被拍在沙滩上。尤其是LNG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没有一艘船驶往中国港口。
细看美国对华能源出口总额,2024年全年,总值超过320亿美元,占到美国对华出口总额的20%左右,而如今半年不到,这个巨大的市场说没就没了,损失估算超过150亿美元。
这下子,美国的能源商、运输商、炼化厂,甚至相关的设备制造商,全都叫苦连天。
而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一连串“归零”的数字,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更是政治上的难堪。当年他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施压时,可能压根没想到,几年后竟是自家的产业被反手击中要害。
我们看到的表象是:特朗普近期不断放出善意信号,甚至不排除“亲自访华”的可能。但背后的真因,其实很直接——能源出口卖不动了,美方急了。
能源是美国出口中最赚钱的板块之一,尤其是页岩油和LNG,不仅毛利高,而且出口周期短,回款快,是支撑特朗普“贸易逆差调控”口号的重要支柱。
如今这一块突然塌了,对于主打“经济牌”的特朗普团队来说,简直就是地基出了裂缝。
美国国内页岩油产业链高度依赖外需,尤其是亚洲市场中的中国。在过去五年间,中国平均每年从美国进口超过25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这笔生意,不仅撑起了美国多个州的GDP,也直接关系到选票和就业。
而现在,中国选择暂停进口美国原油和LNG,等于是精准打击了特朗普当年用来“开疆扩土”的一张王牌。所以,不管他嘴上说得多好听,实质上是坐不住了,才想要“访华求和”。
但问题来了,这场主动示好的动作,到底还能不能奏效?
这并不是说中国单方面“翻脸不认人”,恰恰相反,中国早就给过机会。只不过,美国自己断了后路。
回顾中美能源贸易的起起伏伏,最初双方是合作共赢的典范。中国需要能源,美国有产能,彼此之间靠的是互利互惠。
但一切的转折点,始于特朗普上台之后。他一边喊着要“缩小贸易逆差”,一边疯狂加征关税,把中美贸易搞成了零和游戏。
中国当然也不是软柿子。面对挑衅,反制随即而来。于是,原本顺畅的能源贸易关系,被硬生生砍断。
美国能源产品失去了中国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运输成本高、关税壁垒高,竞争不过沙特和俄罗斯这些供应国。
而中国这边,也没有一味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三步走彻底“摆脱对美依赖”:
进口多元化:迅速增加从沙特、俄罗斯、阿联酋、中亚国家等地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
国内替代推进:加大国内页岩气开发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布局;
新战略签约:与伊朗、委内瑞拉等“被美国制裁”的国家达成长期能源协议,避开美元结算,建立稳定的战略能源储备。
这一整套“去美化”的能源方案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不仅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更让美国在能源出口战场上丧失了话语权。
所以,并不是中国“不愿意买”,而是美国已经“不值得买”。
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急着示好、喊着想访华的同时,美国国务院还在游说亚洲盟友“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甚至不惜威胁“要对相关国家加税”。
这就是典型的“双标操作”:自己没生意做了,不仅不反思为什么被边缘化,反而想通过霸凌别人,强行推销自己的产品。
但如今的国际能源市场,早已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年代。OPEC+联盟、亚欧能源管道、新能源技术的崛起,让各国拥有了更多选项。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已经摆脱了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具备强大谈判筹码。
你美国想卖能源可以,但要谈条件、看诚意、比性价比。不是一句“我要访华”就能翻篇的。
再说得直白一点,中美之间的关系,早就从“求着买”变成了“比着卖”。
从“原油挂零”到“LNG连续四月断供”,再到“煤炭出口跌到个位数”,美国能源出口商的惨淡现状,已不需要任何渲染就能说明问题。
表面上看是贸易数字的变化,实际上却是国际秩序中“东升西降”的缩影。
曾经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主动的美国,现在逐步发现,中国已不是那个可以随便要挟、随意捆绑的“最大买家”。
而中国,在保持理性克制的同时,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尊重是前提,互利是底线。
对于特朗普来说,嘴上说再多“想合作”,也比不过一次真正放下身段的谈判;而对中国来说,决定是否再开启中美能源贸易的钥匙,已经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