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由上海电力大学、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低碳用能与智能电力专委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上海电力大学新型储能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将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具体方案、合作项目和政策建议,有力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闫婧 记者 仲茜)7月26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由上海电力大学、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低碳用能与智能电力专委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携手共建的上海电力大学新型储能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将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具体方案、合作项目和政策建议,有力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根据中国华能能源研究院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发电总装机达到36.1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总装机比重达到59.2%,新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破解绿电“靠天吃饭”困局,储能成为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储能就是在电力富余时将其存储下来,在需要时放出,本质是通过充、放电来实现电网的实时平衡,近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海辰储能董事、副总裁庞文杰介绍,由于新能源规模化的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参与调压调频、发展微电网等方面的需要,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区别于我国目前大规模建设的2小时储能系统,长时储能是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4小时的储能技术。近几年,长时储能进入大众视线,引发技术研究热潮。
“随着未来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弃风、弃光增多,需更长时储能提升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高比例新能源利用下,极端天气造成的电网充裕度不足,需要长时储能提升电网灵活度;全球各类数据中心建设密度加大,用电量将出现指数级增加,储能长时化是必然趋势。”对于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海辰储能解决方案总监罗广生分析道。
“中国储能项目平均时长在2023年已超过2小时,开始出现大于2小时的储能项目。预计长时储能需求增长的趋势将不断上升。”罗广生说。
自2019年成立以来,海辰储能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开发了多种专业化储能电池产品,其中包括专为4-8小时长时储能市场打造的千安时级超大容量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15%,帮助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25%。
截至2024年底,海辰储能累计电池出货量超过60GWh。公司已在国内布局厦门、重庆、深圳、山东四大基地,2025年项目建设完成后,年产能预计将超过135GWh。
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中国企业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海辰储能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
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所在地,项目在风光资源丰富的浩瀚沙海腹地配建100MW/200MWh储能电站,面对沙尘、极温、昼夜温差大等恶劣环境,海辰储能作为核心供应商,为项目提供自主研发的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的储能电池产品,可在-30℃~60℃的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确保全天候护航清洁电能稳定输送,保障绿电平稳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