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勇气,才是对命运最有力的抵抗。”
文 / 吴晓波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4月16日,坠楼身亡,享年56岁。
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6月2日,坠楼身亡,享年54岁。
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坠楼身亡,享年53岁。
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7月27日,坠楼身亡,享年57岁。
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四位知名的企业创始人正值壮年,却以十分惨烈的非正常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在我研究的当代中国企业史上十分罕见。
他们的创业时间都超过了20年,他们的企业规模在行业中都属大中型,有人甚至成为过一省的首富。因为资讯的短缺,我们不知道悲剧背后的全部真相。抑郁症的困扰?经营业绩的压力?资金断链的绝望?而或留职调查的后遗症?
但有一个事实真正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时候关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是一群超级的乐观主义者,是草根出身、意志果毅的钢铁人,是在种种质疑和打击中最能自我排解的那类人。
但今天接二连三的事件表明,他们的心理压力阀可能已达峰值。他们需要一个更为宽容的社会氛围和释放空间,同时需要一次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企业家朋友们,我也有三句话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句话,我们是生命的战士,我们是生活的强者,我们可以凋零,可以枯萎,但绝不必自我结束。
第二句话,“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勇气,才是对命运最有力的抵抗。天如果不亮,我们就摸黑生活。
第三句话一定要记住,在做最坏决定之前,请给自己最亲爱的、最舍不得的那个人打个电话吧。
编者按:
昨日晚间,居然之家正式公告汪林朋的不幸离世。
正如吴老师所言:“企业家的心理压力阀可能已达峰值。”为此,小巴分别访谈了两位专家:如何做好企业家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风险防范?法律层面又有哪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分析和建议吧~
胡慎之
关系心理学家、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杀是最严重的自我攻击。
我认为,第一个动机是极大的罪责感,罪不可恕。
现在企业家群体,特别是50多岁的,基本是60后、70后的人,他们身上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就是很多的人会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去成全和满足别人。
如果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他会觉得有自我价值。如果成为了别人的负担,甚至说别人的累赘,自己的存在会伤害别人的利益,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坍塌。
第二个动机是,社会自我激烈坍塌。
绝大部分的企业家,都信奉出人头地,“燕过留声,人过留名”的价值文化,追求强大的社会化自我,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被很多人尊敬,成为家族精神领袖和光宗耀祖的人,那么存在才会有意义。当原来是万人憧憬的明星沦为“阶下囚”,落差感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
这叫做自恋损伤,我只能做这样一个人,从高位跌下来了以后啥都没有了,会被很多人唾骂、鄙视,很多人都会来攻击,这些想象化的东西会淹没我们。
如果面对一个极大的生活或者事业危机,起到危机干预作用的更多是我们自己的四个系统。如果四个系统是完整的,那么面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来说会比较高。我们所说的一个强大的自我,有赖于四个系统的完整性。
◎ 第一个系统叫生理系统或生存系统。有些人心宽体胖,面对事情还是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如果是长期失眠或者长期吃饭不是很好,心理一定会有一些问题。
◎ 第二个系统叫社交系统。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一些人能够共情,死党也好,闺蜜也好,不感觉特别无助,任何的时候,都非常清楚我是被某些人接纳的。很多的企业家每天都在应酬,亲密关系的系统几乎是没有的,更多的都是彼此之间利用的关系。
◎ 第三系统叫自我娱乐系统。有一些人遇到极大的挫折,可能去旅行,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清楚。他知道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关照自己。所谓的爱好不能是把应酬当作社交手段。
◎ 第四个系统叫亲密系统。很多的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都会出一些问题,其实是疏于去建立一些支持系统。
对企业家来说,如果自杀的话,很多人说是抑郁症,但是我相信一定是社会危机、心理危机、生活危机的多重危机,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你会发现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干事业,会丧失掉很多的东西,我们会很孤独。一个企业家跟我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除了工作以外,想找个人聊聊天都很难。
我的建议是:
▶▷第一,要把自己当成个人,尤其事业各方面高峰的时候。在低谷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把自己当个人。有问题、有错误,接受惩罚就行了。
▶▷第二,越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家庭越重要。有些企业家认为家庭是一个束缚,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家,但是恰恰疏远了这个家。我们在核心家庭中间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真正享受成员对自己的支持。在外面哪怕混得再不好,父母还是会接纳你的。
▶▷第三,享受“吃喝玩乐”。“吃”如果只是变成一种应酬,就没有乐趣。“喝”是有委屈的时候,要吆喝,更好地去表达情绪。“玩”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对待事情,不要太当真。“乐”是懂得愉悦自己。
“人言可畏”这个词其实杀死了很多人,有时候杀死的是生物生命,有时候是精神生命,就是我们太在意别人和社会的评价。
最后,关照自己,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很多时候,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压力自然越大;影响力越强,自我要求也会越高,自我消耗也相应越大。企业家更应关注自己的自己健康状况,发现搞不定自己了,勇于求助,不管是身边信任的人,还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
董毅智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
近期这几个企业家,大部分来自家居行业,其中也有人涉及到留置问题,加上从去年到今年,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企业家被留置的事件,作为法律从业人士,我针对这个维度展开谈下我个人的观点。
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面临法律风险,日常的比如个税、企业经营合规等。
有些相对特别的,可能接触到法院、派出所、经侦等层面。
但很多企业家对于“留置”这件事,缺乏一定认知,甚至认知存在偏差,本身对纪委监察部门也比较陌生。
具体而言,纪委监察针对的往往是职务犯罪。所谓职务犯罪可能涉及到一些贪腐和利益输送问题,有时候,也会涉及企业混改等历史遗留问题。
这个情形下要调查企业和企业家的过往,跟日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也理解,很多企业家被采取留置措施之后,心理上不免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心理上过不去这关,极端得甚至出现价值观和人生观崩塌,最后很痛心选择会极端的手段。
首先,我希望企业家们不要过度地恐惧或慌张,尤其面临“留置”或纪委监察部门时。我接触过一些,态度也是蛮好的。《监察法》从2018年开始到今年有个大修订,比如“责令候查”是一个新的措施,类似于取保候审,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其实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留置三个月后就采取了“责令候查”。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高估计企业家群体的法律认知。缺少法律意识和应对能力的企业家大有人在。
我接触的很多企业家,哪怕身家和知名度都很高,但他个人和家人遇到这种事情往往手足无措——基本都是亡羊补牢型的,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找专业人士,这个过程容易遇到各种江湖骗子和司法掮客,使得事情走向死胡同,最终产生不利后果。
不论是从救济措施上,还是从法律的明确性上,对我们企业家是友好的。无论是经营的、过往的在司法上的一些困难,我觉得都是能够解决的,是希望企业更好地经营的。
这件事的痛心和遗憾之处在于,这一系列事件,带来了不太好的负面效应,不利于解决问题,其实他们的离开,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任何企业家,不管是刚刚创业的还是已经成功的,法律风险、合规意识应该是他创业的一部分,需要提前储备和运营。此外,也是一个社会责任的范畴,企业家除了个人、家庭、家族之外,还有员工,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背后影响无数个家庭。
最后,还是要相信社会,不论司法机关还是监管部门,或者更高层,还是在保护企业家,要让经济往好的方向走,希望企业家在合法合规的范畴内去努力。如果出现问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那就承担法律责任,也有机会可以从头再来的。
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也愿意去帮助企业家群体。相信企业家在改革开放这40年来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不会被抹杀。
主编 | 何梦飞| 图源| VCG、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