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大趋势基本上都一致,在向好发展,但是对于时间节点就各有各的说法了。有的认为楼市很可能今年就能止跌,也有的认为还得三五年,对与不对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
但是我们可以先听听一位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的判断,我认为有很多值得参考,看他怎么说。
7月24日,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副院长朱宁在《经济大家说》栏目中表示,2024年初就预测未来房价会有20%-30%的下降空间,虽然去年9月以来有组合政策加持,市场进入了一个稳定期,但是最近几个月来,市场再次进入下行通道,这一观点已被过去一年半的市场走势初步验证。所以基本上还会延续去年的判断。那么经历过一年多的房价下跌,可能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从长周期来看,朱宁认为,人口结构逆转、城镇化放缓叠加年轻人的低欲心态,正持续驱动楼市深度调整。面对从“买房必涨”到“买房即亏”的代际观念巨变,房地产的逻辑已彻底颠覆——第一套房应是消费品,而非投资品。
我记得在2025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分论坛上,朱宁分析,全国房价仍有10%-20%的下降空间,调整或持续1-3年。
朱宁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关注,还因为他曾经精准预警2016年房地产问题:中国房价高估的核心是“隐性担保”催生的“刚性兑付”预期。这种预期使市场坚信“房价只涨不跌”,最终推高资产泡泡。
大家回顾下,当年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担心啥?房价不可能跌的,不允许跌,开发商、地方都不怕,你怕啥?事实上,咱们还真比不了人家,咱们输不起,市场的波动极大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想如今,大家买房再也不会追求什么买了即赚的幻想了,很多人跟我说不求大幅上升,只求少跌一些就很好了,现在大多数买房人也都是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说到刚需,其实,我当年也说过哪里有什么真正刚需,都是伪命题伪概念,是开发商活生生创造出来的词。如果真有的话,你就不会因为当前房价下跌而不敢买房了。那会说这话可能不太明白,经历了之后你会发现,根本没用,你再需要买房也不是能买得起房的对象,也是无效需求。
对此,我记得朱民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曾明确指出,“住房是刚需”这一常见提法存在根本性错误,买房从来就不是一种必需品驱动的行为。他说他从不认同“刚需”这个概念,经济学只讲“有效需求”——即你买得起的需求。
他强调,住房的本质应以满足实际居住需求为核心,而非将其视为投资工具或一定上走的资产。过去20年买房能赚钱、能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才使得买房看似“刚需”。当这些附加条件改变,所谓“刚需”便不复存在。
过去20年买房能赚钱、能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才使得买房看似“刚需”。当这些附加条件改变,所谓“刚需”便不复存在。过去20年“打破头都要买房”的预期已经逆转为“打破头都要卖房”。如何稳定和改变这一预期,是房地产市场能否止跌回稳的关键。
但事实上,过去恰恰就给营造出这样的一种氛围,让所有人都相信买房就能跨越阶层,就能致富,悲哀的是,当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而这一切都被美丽的谎言所掩盖,被房地产迅猛上涨的劲头所蒙蔽,从而让我们变得被动。愿意冒险、加杠杆的人确实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后看,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正是因为这种野蛮生长方式,最终导致了如某大般累积超2万亿的天量负债。
所以,朱宁表示,虽然自2021年起中国楼市开始进入调整期,但还未见底,企稳回升将在2027年左右。中国情况介于美日两者之间,且政策干预较早,假设调整期10年左右,若部分二三线城市2018-2019年已见顶,则调整可能持续到2027年左右。
对于年轻人买房,应该跟上脚步,将过去的思维摒弃,从投机思维转为消费思维,买房更应该看重什么,需要重新梳理,购房逻辑需要重新改变,否则可能会被旧思想的旋涡而吞噬。
上一篇:海底捞,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