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烧烤摊的冰啤酒曾是无数人的“续命神器”,但如今,啤酒销量却连年下滑,年轻人宁愿排队买奶茶,也不愿碰一杯曾经的“国民饮品”。
那究竟是啤酒变难喝了?还是我们变了?其实啤酒行业的“中年危机”,远比想象中更刺骨。
啤酒真的卖不动了?
2023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啤酒产量同比下滑1.7%,而本该是销售黄金期的端午节小长假,重点商超渠道销量反而比2022年同期萎缩3.2%。
资本市场早已嗅到危机,华润啤酒的股价在2023年5月跌至52周新低,市值蒸发近四成,高端产品线"喜力"系列维持两位数增长,但基础款销量如雪崩般下滑18%。
这种撕裂在行业蔓延,重庆啤酒年报里"产品结构优化"的表述背后,是8.3%的整体销量下滑与11.6%的营收增长。
就连进口啤酒也未能幸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德国黑啤上半年进口量缩水28%,比利时白啤的集装箱在保税仓堆积如山。
最令人不安的是消费惯性的失效,过去十年,无论经济冷暖,中国啤酒年销量始终稳居4000万千升以上,行业信奉"只要夏天还在,啤酒就永远有市场"。
但2023年1-7月的累计数据,彻底打破了这条铁律—— 总产量同比减少4.9%,创下非疫情年份的最大跌幅。
这不禁让人疑惑,烧烤摊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夜市的人声仍旧鼎沸,为什么冰啤酒不再是夏夜的标配?
这届年轻人,到底在嫌弃啤酒什么?
根据美团《2023夜间消费报告》显示, 18-30岁群体酒精消费中,啤酒占比首次跌破50%,而无醇饮品和低度酒的订单量同比激增76%。
在豆瓣"精酿啤酒研究所"小组,15万成员用 "工业水啤"形容传统啤酒,组内测评的386款精酿中,国产大厂产品鲜少上榜。
这种挑剔背后是原料的悄然变化,某品牌经典款啤酒的配料表上, 麦芽浓度从2018年的11°P降至2022年的8°P,大米添加量却提升了37%。
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更直白, 2023年精酿啤酒消费量逆势增长41%,其中35岁以下消费者贡献了78%的份额。
除此之外,身体的抗拒同样明显,Keep运动研究院的调研显示,健身人群酒精摄入量同比下降29%, "一瓶啤酒=两碗米饭"的科普视频在B站播放量超600万。
所以, 现在的年轻人要的不是酒精的替代品,而是彻底的健康解决方案。
但最重要的还是价格, 以前的啤酒都是几块钱一瓶,可现在全都是8-15元区间的"精酿小瓶",而且越是漂亮的瓶子,越有人买。
啤酒厂的求生欲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各大厂商也开始了革新,青岛啤酒厂致力研发各种口味的无醇啤酒、燕京啤酒将今年30%的营销预算投向电竞直播平台。
华润雪花在2023年财报中,将"渠道深耕"替换为"场景再造",其与美团闪购合作的"29分钟冰啤到家"服务,在40度高温天创下单日12万单的纪录。
青岛啤酒则把赌注押在了跨界联名上,与某国产动漫IP合作的限定款,首批10万箱在电商平台3秒售罄,尽管有消费者吐槽"包装比酒贵"。
当创新变成一场豪赌,这些绿色玻璃瓶里的液体,究竟要变成什么模样才能重新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预测模型显示, 到2025年,传统工业啤酒的市场份额或将萎缩至60%以下,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是82%。
与此同时, 精酿工坊的数量却在逆势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注册的精酿相关企业达2143家,较上年增长39%。
这些散布在都市商圈的小型酒厂,正用"车间透明化""酿酒体验课"等新玩法,重新定义啤酒的消费场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