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8月4日晚间,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双双披露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实施公告。其中,中国船舶成功申报收购请求权的异议股东将以30.02元/股的行权价格获得现金对价,中国重工成功申报现金选择权的异议股东将以4.03元/股的行权价格获得现金对价。异议股东行权实施股权登记日均为8月12日。
中国船舶股票将自8月13日开市起连续停牌,并将于刊登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结果公告当日复牌。中国重工股票将自8月13日开市起连续停牌,直至终止上市,不再复牌。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整合,两家公司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在船舶总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存在业务重合,重组有助于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避免内部无序竞争,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重组后,存续公司将通过市场化手段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
南北船合并再迎关键性进展
据悉,此次交易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根据2024年度财务数据估算,合并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过4000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1300亿元,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订单数均领跑全球。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资源汇聚,跃升为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
据了解,此次整合为彻底解决两大集团同属中国船舶集团却长期同业竞争的痼疾,实现研发、产能与供应链统一调配。通过整合江南造船、大连重工等核心资源,企业将聚焦LNG船、智能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强化高端制造能力。
事实上,这起合并的源头可追溯到2019年10月14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下属上市公司,两者在船舶制造、维修领域的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
据《华夏时报》此前报道,去年9月,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与中国重工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今年1月7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本次交易的总体方案。7月4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上交所审核通过。7月18日晚间,此次交易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船舶总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军民船业务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分属原两大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承担。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经过多年发展深耕,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此前发布的预案指出,中国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科技应用领域,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军、民)、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而中国重工主要从事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本报记者从中国船舶方面了解到,此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今年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241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5%;新接订单量443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2%;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234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1—6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1.7%、68.3%和64.9%,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2%,64.0%和57.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在全球市场份额方面,中国造船业继续领跑,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总量比例均超过50%。与之相比,韩国市场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份额为26.5%、21.9%,日本则分别为17.6%、5.7%。其他国家合计在完工和新接订单方面的占比均不足5%,中国的全球引领地位依然稳固。
以修正总吨计,我国船舶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近几年持续提升,从2021年的41.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7.6%,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我国在高附加值船型和复杂船舶建造领域的实力提升,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1—6月,出口船舶在全国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9.6%、89.5%和93.2%,船舶出口总金额达245亿美元。这不仅反映出中国制造的国际认可度,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
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虽有下滑,但中国造船业在“减碳”与“智能”驱动下展现新活力。绿色环保、高技术船型成新增长点,手持订单大幅增长为后续发展奠基。展望“十五五”,高端海工装备、清洁能源船舶领域政策加码,产业布局深化,将为中国造船业注入更多创新动能,推动行业持续稳健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合计达43亿元至49亿元,同比增长约121%至152%。这一亮眼的成绩不仅彰显我国造船业的强劲实力,更为全球造船市场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重组将整合两家企业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