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中国停留三个月的AI专家,回到硅谷后,第一次对“自由世界的技术优势”产生了动摇。他发现,中国的数据中心不再把电力当成问题,而美国却连让AI正常“吃电”都越来越吃力。
他一句话道出心中余震:“我们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AI竞赛看上去是芯片在比拼,其实背后拼的是电网——而这,恰恰是美国最软的肋骨。
马睿是一位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刚从中国某AI中心访问归来。他的最大感受不是技术差距,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词——“电力焦虑”。在中国,AI工程师谈算力从不提“电够不够”,而在美国,电力几乎成了AI发展的“天花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AI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已经超过现有电网的10年发展能力。72%的美国企业因电力限制暂停了数据中心扩建。而在中国,光伏过剩的西部省份正主动邀请AI企业建数据中心“帮忙消电”。
这不是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的差距,是系统级的代差。中国的电网备用裕量高达80%以上,相当于一个省的电可以供两个省用。而美国部分州极端天气下电网备用几乎为零,2025年东南部将首度进入“电力紧急状态”。
高盛报告指出,到2030年,美国AI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将占全国电力的12%,但新增供电几乎停滞。这意味着,AI想升级,只能从居民手里“抢电”,而这已在弗吉尼亚州变成现实——科技公司新建发电厂后,居民电费上涨34%。
面对这个局面,马睿坦言:“从中国回到美国,就像从未来回到了过去。”
AI是“聪明”的,但电网是“傻”的。聪明的计算,得靠稳定的供电才能运行。这个“傻基础”,恰恰体现了不同国家对未来的战略认知。
中国走的是“技术官僚主导”的国家路径,从2000年开始就稳扎稳打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如今电力损耗率仅2.5%,远低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能源法》更是提前锁定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25%。如今还没到2026年,目标就已经完成。
美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电网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而美国又是一个高度资本驱动的国家。私营电力公司要求3—5年盈利,而电网项目动辄十年才见效益,自然没人愿意投。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扯皮更是拖慢了进度,一个500kV的跨州输电项目平均审批时间超过7年。
得州风电弃电率高达18%,而中国不到5%。原因也不复杂——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的跨区域输送网络,风电发出来却送不出去,就只能白白浪费。
2024年,加州还否决了三座核电站的改建申请,理由是环保压力,但结果是AI数据中心限电更严重。这就好比一边在建“智慧城市”,一边却不愿意修“电力高速”,你说这车能跑多快?
中国没喊口号,只是默默建起了一个全世界都在观察的“能源-算力融合模型”:在内蒙古沙漠边上,库布其光伏基地年发电量接近匈牙利全国耗电,而一旁的数据中心直接吃掉这块“阳光蛋糕”,训练成本降低了40%。
上海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5个超级AI中心,总算力目标是246 exaflops,仅次于美国,但其背后的能源支撑却更具持续性。虚拟电厂系统整合了600多万户屋顶光伏,可以动态调节数据中心负载,实现“按需吃电”。
相比之下,美国的AI战略更像是“精英模式”——谷歌、微软、英伟达都在自建发电厂,为的是保障自家AI模型的训练速度。问题是,这种“自保式发展”不可持续。
普林斯顿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指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未来十年,美国居民用电成本将持续上升,社会公平性问题将被进一步放大。
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脚投票”。微软选择在加拿大新建AI中心,规避美国电网的政策和能源双重风险。英伟达则把AI枢纽投向新加坡,那里虽然不大,但供电稳定、政策清晰。
沙特甚至宣布在NEOM新城复制“中国模式”,打造光伏+AI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全球南方国家不再一味追随美国,而是在寻找更实际、更稳定的发展路径。
AI的真正竞赛,不只是比谁的模型更大、芯片更快,而是比谁能稳定供电、可持续运行。这一轮比拼的胜负,很可能早就写在了输电线路的图纸上。中国靠“国家能力”推动电力基础设施提前布局,而美国仍卡在资本与政治的多重博弈中。
当算力成为新石油,电力基础设施就是新时代的“马六甲海峡”——谁掌握了它,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动权。正如能源专家菲什曼在最新研究中警告:如果美国制度不发生根本性调整,到2028年,中国的AI算力将是美国的5倍。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次跨越电网的现实提醒。未来的AI,不只是靠代码驱动,更是靠电力托底。而现在,美国的底,正越来越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