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H.H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成立已超30年、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的空调巨头奥克斯,再次冲击香港上市,近日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询。
从1994年成立开始,奥克斯凭借低价策略快速增长,在巨头林立的空调市场抢占一席之地。2004年以325万台的销量位居国内第三,2018年更是以28.57%的份额成为国内线上空调市场的第一品牌。
招股书显示,2024年奥克斯的营收达到了近300亿;以销量计算,在国内大众家用空调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5.7%。
亮眼的市场表现,无疑是奥克斯再次冲击港交所上市的最大底气。不过这个靠低价策略起家的空调巨头,仍然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如影随形的低价标签、以代工为主的海外业务、研发不足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行业巨头们下调价格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等。
此次冲击港交所上市,奥克斯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技术和渠道升级等方面。只不过从“低价”到“技术”的转型,这条路对奥克斯来说好走吗?
赴港IPO,底气何来?
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天气,使得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空调品牌为抢销量轮番掀起价格战。在此过程中,作为曾经的“空调王者”奥克斯同步开启了今年第二次冲击港交所上市的申请,8月12日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询。
回过头来看,奥克斯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16年初,奥克斯就曾在新三板挂牌,只间隔一年时间便匆匆摘牌;2018年奥克斯转战主板上市,花费长达5年时间才完成上市辅导,多重因素影响下奥克斯再次选择放弃;2025年初奥克斯首次冲击港交所,因半年有效期满再次跌落,直到前不久才算有了实质性进展。
那么,作为一个被前几大巨头们牢牢把持着绝大多数份额的空调市场,除了港股市场在今年的消费领域热度持续高涨以外,自身又有哪些底气呢?
图源:奥克斯官方微博
公开资料显示,奥克斯成立于1994年,彼时国内空调市场还是春兰空调的天下,高昂的售价在当时对很多普通职工而言需要一年的收入才能买到一台。
为了能够和行业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奥克斯在2001年开始打出价格战组合拳,除了将40多款机型全部降价30%,还发布《空调成本白皮书》直接公开行业利润表示1.5匹空调成本价为1748元,市场上相关产品的售价大多在2500~3000元之间。
一连串的操作使得奥克斯迅速走红,被消费者称之为空调界的“价格屠夫”。低价策略在任何时代都相当好使,2004年奥克斯空调的总销量高达325万台,顺利成为中国排名前三的空调品牌。
2009年,奥克斯抓住电商平台的发展机遇并对旗下经销体系进一步缩减,对价格战的策略也更加炉火纯青。据奥维云网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奥克斯的线上市场份额占比高达28.57%,在线上市场已经成为国内第一空调品牌。
低价策略帮助奥克斯攻城掠地,包括最近冲击港交所上市,奥克斯在过去几年也交出了足够亮眼的成绩。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奥克斯的营收从195亿增长到297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4%,要知道在这个全球空调市场早已白热化的阶段,行业平均增长率只有4.6%。
图源:奥克斯招股书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从销量来看,2024年奥克斯在国内大众市场家用空调中以25.7%的份额排名第一,放到全球则是第五大空调供应商。
亮眼的市场表现,原因之一在于奥克斯海外业务的迅猛增长。事实上,早在2015年奥克斯就已经走上了出海之路,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市场为奥克斯的整体营收贡献了半壁江山,时至今日,奥克斯的空调业务已经覆盖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颇可玩味的是,仅靠着空调这一品类以低价策略到天下,实际上本身并没有太强的护城河。如果同类竞品通过规模化等优势降低空调成本,奥克斯很容易就会陷入困境,这恰恰是该品牌光鲜亮丽外表下的最大隐忧。
难以走出低端困境
通过低价策略抢份额是当下消费市场陷入内卷式竞争的关键原因,只不过这一方是在发展后期很容易对品牌加上天花板,应用到奥克斯身上表现的也相当明显。
横向对比来看,奥克斯在2022~2024年间的毛利率均在21%~22%之间,同一时期的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毛利率分别为29.97%和34.91%。尽管过去三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正向增长,不过在2024年奥克斯的净利润增速已经下滑到17%,远低于2023年的72.5%。
同时,奥克斯的资产负债率和应收账款等多项财务指标长期居高不下。
结合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奥克斯资产负债率维持在80%左右,2024年更是高达84.6%,远超竞争对手们60%左右的行业水平;应收账款方面,过去三年奥克斯的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14.28亿增长到30亿,三年时间翻倍有余,今年第一季度相较于2024年底增长58%;在此过程中,周转天数也从25.2天延长到37.4天。
换个角度,以相对较早时间出海的奥克斯,如今海外业务板块的营收贡献度已经超过50%。不过结合招股书信息不难发现,奥克斯在海外市场主要采取ODM和OBM双管齐下的布局策略,其中前者作为贴牌业务贡献占比超过80%,自主品牌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图源:奥克斯官方微博
贴牌代工生产一方面无法扩大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因为受制于客户所提出的种种要求,技术层面恐怕很难形成向上突破。如此一来,便陷入了利润低、研发弱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奥克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98亿、5.67亿和7.1亿,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2.3%和2.4%。对比美的和格力等行业巨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99%和3.65%,研发费用绝对值方面更是高达162.33亿和69.04亿,差距可谓相当悬殊。
导致的结果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奥克斯的投诉量已经超过6000条,大多集中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天眼查数据显示,奥克斯集团有关于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在内的88起涉诉关系,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曾多次公开质疑奥克斯的质量问题及偷技术、挖人才等不道德行为。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事实上,更严峻的挑战还在于对空调这个单一品类过度依赖、只想着靠低价打天下的奥克斯,随着竞争对手们持续发力低价赛道,自身的护城河将会被逐步瓦解。
在低价赛道,以小米、华凌为代表的空调品牌正强势崛起。今年7月小米空调的全渠道销量暴涨53.9%,在国内空调市场仅次于美的和格力,线上渠道以16.71%的占有率超越格力强势位居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9月首次冲击港交所上市前,奥克斯进行了高达37.94亿的大手笔分红。这一分红金额不仅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净利润,创始人家族更是凭借96.36%的控制权成为最大受益人。
上市能否解千愁?
2025年截止到目前,国内空调市场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空调内销出货量同比增长2.8%;二季度随着夏季来临和国补政策资金到位,空调出货量同比增长12.4%至3849.7万台,6月份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5.1%。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6月份以来东北地区的持续高温所带动的空调增长,销售额同比暴涨378.4%,包括美的、小米、京东和苏宁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调配安装服务团队到东北地区提供相关服务。
整个夏天尤其线上市场,价格竞争可谓相当惨烈。数据显示,在线上渠道2200元以下价格段的空调销售份额相较于2024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中高端机型进一步下滑,例如在今年618期间,华凌推出的1.5匹冷暖空调价格下探到1200元以下,同规格的小米空调在参加国补后售价仅需1279元。
归根结底在于国内空调市场已出现明显供需失衡的状态,有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空调行业总库存高达5400多万套,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何空调市场升温的同时各大企业并未扩充产能的原因。
一边是空调市场销量仍在增长,另一边价格战也在持续升温,双重因素加持下使得国内空调市场中的头部企业可能要面临洗牌阶段。那么,对于靠低价策略打天下的奥克斯来说,面对风云突变的空调市场又有何应对之策呢?
招股书显示,奥克斯此次冲击港交所上市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渠道升级、研发中心建设、产品技术升级等多个方面。若最终上市成功,对奥克斯未来的转型自然会提供较大帮助,毕竟此前推出的ShinFlow等高端品牌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极低,奥克斯身上最大的标签仍然是“性价比”。
不可否认,全球空调市场仍然处在增长通道,各大品牌都将出海作为核心战略之一。只是正如此前提到的,奥克斯海外业务更多来自于贴牌代工,在研发端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才真正有可能走出低价泥潭。
图源:奥克斯官方微博
事实上,在如今的空调市场,舒适和健康正在成为全新趋势。
舒适度方面,以往消费者在选购一款空调时通常更关注是否为一级能效,到现在空调使用过程中能否带来更舒适的体验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重点。据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半有关“无感送风”等关键词在全网的讨论声量占比超过35%,包括格力在内的头部品牌在产品宣传过程中也将风感优化作为重点之一。
健康度方面,越来越多的空调产品开始搭载新风、除菌、除醛等多项功能。今年上半年哪怕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线上均价仍然整体增长了7.8%。
无论节能、还是舒适和健康,这些都需要空调企业在研发端持续发力,真正为消费者带来极具产品力的体验而非一味的卷价格。对奥克斯来说,同样如此。
未来究竟是继续走低价代工之路,还是技术驱动卷价值,就看接下来奥克斯将会打出什么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