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在应对中国时的谈判策略,已经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曾经的强硬立场如今变得柔和,原因在于美国政府意识到与中国硬碰硬无异于自掘坟墓。虽然特朗普本人的态度依然坚定,但他背后的幕僚,尤其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已经开始主导更加温和的策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美国以购买俄罗斯原油为由,对印度加征了50%的关税,而奇怪的是,中国被单独排除在外。这一举动让外界不禁好奇:特朗普政府究竟害怕中国的什么?若对中国加征更高的关税,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呢? 关税的“甜蜜陷阱”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8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目前对中国的关税政策非常满意。贝森特透露,特朗普政府期望在11月贸易休战协议到期之前,与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并且他特别强调,中国是美国关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除非必要,否则不愿轻易改变现有政策。贝森特还提到,过去的贸易谈判过程中,他与中国的沟通相当顺畅,下一轮谈判很可能会安排在11月。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关税从中国获得巨额收入。2024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预计将超过1250亿美元,占整体关税收入的60%。这部分收入足以缓解美国国债的利息支付压力。然而,这种做法背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关税并不是由生产国(中国)单独承担的。由于对美国的商品利润较低,中国的制造商并不会继续做赔本生意,因此他们会主动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供应。这意味着,关税并没有对中国的制造商产生致命打击,反而更多的负担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者最终为这些关税买单,导致美国物价上涨,消费者需求下降。 数据显示,最近两周,从中国出发的集装箱船数量已降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上个月的运输量下降了约40%。这一现象揭示了两种可能性:一方面,关税增加了贸易成本,压缩了中国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导致他们减少对美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关税导致美国物价上涨,使得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零售商的进货意愿。 虽然美国财政部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但美国的财政赤字却不断加剧。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7月,美国的赤字已经上涨了19%,总额突破1.63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这表明,关税收入并未能有效缓解美国的财政问题,反而加剧了财政困境。特朗普政府曾夸口说“外国人买单”,但现实却是,正如纽约联储的数据显示,中低收入家庭因关税支出增加,生活负担加重,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例如,中国制造的自行车涨价了19%,微波炉价格上涨了28%。 11月休战:风平浪静下的暗流 虽然特朗普政府在关税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但中国方面并非没有反制手段。中国的稀土资源就是一张强有力的牌。美国军方的83.7%的稀土需求来自中国,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军事装备,如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若缺少稀土元素,甚至连声呐都无法使用。今年4月,中国对钐、钆等7种稀土实施了出口管制,迫使美国国防部启动《国防生产法》进行紧急扩产。然而,业内专家表示,想要在短期内重建美国的稀土产业链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少需要十年时间。 从今年四月以来,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从升温到休战,经历了多轮第三方国家的谈判。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多成效甚微。美国急于让中国购买更多的农产品和能源,甚至希望在金融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但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三轮谈判几乎无功而返。为了避免关税对美国自身造成更大的反噬,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暂时放缓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决定给自己留出90天的缓冲期,等待下一次的贸易谈判。 美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37万亿的国债每年需要支付1.2万亿美元的利息,而关税收入仅能填补其中的一小部分。11月的贸易休战期即将结束,华盛顿不敢贸然加征关税,只能转向印度,通过加征关税来向中国施压。华尔街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美债的风险问题。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那么美国的利息支出将吞噬整个国防预算,甚至影响军队的日常运作。 这场博弈的最精妙之处在于双方都在“用时间换取空间”。中国加速推动国产化进程,C919客机的国产发动机装机进程不断推进,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也日益显现。与此同时,美国则通过关税赚取收入,但在产业链方面却面临挑战。无论特朗普政府如何努力平衡,最终的博弈仍将在11月达到高潮。届时,双方会选择继续谈判,还是硬脱钩,重新分配全球经济的“蛋糕”?最终的答案或许会决定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