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享有“羽毛羽绒之乡”美誉的城市,无为市的羽毛羽绒产业正向“百亿产业”目标迈进。然而,近期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飙升,给这一当地重要经济支柱带来严峻挑战,一场围绕产业转型的破局行动已悄然展开。
原材料价格“疯涨”成突出难题
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自2015年建成以来,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产业核心阵地。目前,全市45家羽毛羽绒企业中,30家汇聚于此;2024年全市该产业50亿元的总产值中,园区贡献了40亿元。
据园区负责人罗主任介绍,无为羽毛羽绒产业涵盖四大板块:羽毛球上的羽毛切片加工、羽毛球成品制造、面向全国及出口市场的羽绒服用的鸭绒鹅绒供应,以及本地生产的鸭绒鹅绒高档布料。但近期,原材料价格的“疯涨”让产业链承压明显。
以羽毛球核心原料羽毛切片为例,2023年园区内一根高档切片成本仅4角多,2024年涨至6角,2025年已飙升至8角5分。因一个标准羽毛球需16根切片羽毛,原材料成本激增直接推动终端价格上涨。与此同时,羽绒服关键原料优质鹅绒价格已达120万元一吨,折合600元一市斤,创下近年新高。
面对价格波动转型深加工
“猪肉价格跌了,羽毛球却贵了,这背后藏着产业链的连锁反应。”罗主任形象解读价格上涨逻辑:当猪肉价格走高时,禽类作为替代品销量增加,鸭毛鹅毛产量随之上升,价格自然走低;而今年猪肉价格回落,家禽销量受影响,作为“附属品”的羽毛产量锐减。更关键的是,禽类价格低迷时,养殖户若为获取羽毛而提前宰杀,反而会亏损,形成“杀鸡取卵”式的供需矛盾。加之今年羽毛出口量大幅增长,双重因素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顶着“羽毛羽绒之乡”的头衔,无为本地羽毛羽绒产量却极少,产业主要依赖“买全国、卖全国”模式,每年从全国各地屠宰场收购原料。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并未让本地企业获利,反而因羽毛切片加工利润微薄、税收贡献有限,制约了产业发展。
面对困境,无为市正以产业转型破局。当地计划将“向外输送原料”模式转向“本地深加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突围。罗主任透露:“2025年上半年已成功招商12家企业,目前10家已顺利落户,其中多为知名服装企业和运动品牌。”
此次转型不仅能增厚企业利润、增加地方税收,更能带动本地就业,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随着更多深加工企业的入驻,无为羽绒羽毛产业有望在原材料涨价的挑战中逆势突围,稳步向“百亿产业”目标迈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皖新闻记者 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