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地创业板上市公司锐新科技(300828,SZ)的一纸公告,在创业圈激起涟漪——71岁的公司创始人国占昌,将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家族企业24.19%股权,以约7.25亿元的价格售予安徽省黄山市开发投资集团所属企业。交易完成后,黄山国资将成为这家市值超30亿金属加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这场交易的背后,是一个打破“子承父业”传统剧本的故事:出生于1981年的“企二代”国佳,先是在新西兰两家小公司担任出纳,经父母力劝之后终于回国,却宁可在一线当销售,也不愿接手这个年营收数亿元的金属加工帝国。
五十余载与机床打交道 国占昌一手打造金属加工龙头
国占昌生于1954年3月,学历虽为大专,却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担任天津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一职。
他16岁进入天津铝合金厂当工人,凭借勤奋和天赋一步步升至代理厂长,1993年下海研发挤压模具,2004年创立锐新科技,主攻工业精密铝合金部件研发生产,突破外资技术垄断。
2020年4月21日,锐新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66岁的国占昌迎来人生高光时刻。上市次日,锐新科技市值达66亿元,国占昌家族身价超过30亿元。
上市公司掌舵人表面风光的背后,是国占昌用半生书写的艰辛创业史,以及操不完的心。五十多年来,他始终与冷冰冰的金属、机床为伴。创业后,他一直顶着技术迭代与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将小作坊一手打造成细分领域龙头。
总体而言,国占昌在技术积淀和企业经营上皆有独到之处,锐新科技的发展也比较稳健,在电力电子及通讯设备散热器领域、汽车轻量化与新能源汽车部件领域、自动化技术及医疗器械领域均有布局,其合作伙伴包括ABB 、施耐德、西门子、罗克韦尔、松下、富士通等世界500强巨头。
黄山国资豪掷7.25亿元入主锐新科技,就是看中了这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及电力电气等行业积累的突出优势。
老父亲费尽心思铺就金光大道,却遭独生女儿连连拒绝
30多年打下的“江山”无人接班,无奈转手卖给“国家队”,年逾古稀的国占昌纵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放手。
国占昌曾对女儿国佳寄予厚望,为她铺就了一条金光闪闪的接班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便筹划送国佳到欧美名校深造“镀金”,为接手家族企业做准备,毕竟,锐新科技深耕的金属加工领域,从电力散热器到医疗零部件,无不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
然而,“叛逆”的国佳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奔赴生活节奏缓慢的新西兰,攻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竟在当地小公司做起出纳工作,每日与现金、银行单据打交道,与“企二代”的光环格格不入。
2008年,在父母强烈要求和反复劝说下,国佳回国进入公司。国占昌直接将女儿安置在总经理助理的高位,期待她逐步掌权,但国佳却对“当老板”毫无兴趣。短短几年后,她便主动申请降职为销售工程师,终日奔波于客户之间。
2014年,国占昌将大量股权过户给女儿,试图通过董事身份将她留在决策层。但这轮妥协仅维持了三年,2017年,连董事职位都懒得担任的国佳彻底回归普通销售岗位,用行动宣告“拒绝接班”的决心。
历经挣扎后,国占昌还是选择了放手:与其强求女儿接班,不如让企业在“国家队”手中延续生命。他比谁都清楚,女儿缺失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意愿。
“我见过父亲深夜仍在车间巡视的身影。”国佳曾向友人坦言。对她而言,金属加工这个缺乏光鲜外衣、又苦又累的传统行业,远不如一些新兴领域充满吸引力。
五重共赢的企业传承样本:卸下重担的一二代各得其所
71岁老企业家的选择虽属无奈,却实际达成了五重共赢:国资获得优质资产,完善了产业链布局;老牌企业避免因接班人问题陷入衰败;员工就业保持稳定;女儿完全卸下传承重担;而他自己,也终于能停下奔波的脚步,安享晚年。
这场决定企业命运的交易,没有豪门恩怨的狗血剧情,也没有二代接班的悲情妥协,反而映照出两代人的通透:父亲最终未以“家族使命”绑架女儿的后半生,女儿不为“富二代”标签和“沉甸甸的家业”所困,勇敢追寻平凡生活的本真。
当越来越多企业家像国占昌这样松开权杖、全身而退,当更多“国佳们”挣脱父辈行业的束缚,拒绝预设的人生剧本,中国民营经济的传承叙事正在被重新书写——创业的终点未必是世袭,面对两代人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或许比守住家族企业更为珍贵。
手握巨额资金的国占昌一家,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利用保险或信托工具,实现家族财富的有效传承。例如,通过香港保诚功能强大的类信托储蓄险产品“信守明天”多元货币计划,可获得长期6.5%的年化复利,并实现投资收益的定向、定时、开枝散叶分配,保障后代衣食无忧,拥有自主生活的底气和选择权。
为什么内地富人不远千里,宁可排队几个小时也要买香港保险?香港的储蓄分红险,表面上买的是保险,本质上是长期持有下不会亏损的、全球性投资的离岸(美元)基金组合。利用这一渠道,相当于委托一家大型资管公司进行全球投资,享受到以美元资产为载体的自由硬通货、各类非公开资产的红利分配、长期高于内地市场的绝对收益。
如果是你,你愿意做一个光鲜、忙碌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一个有钱、有闲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