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遭到了法院的裁定违法。这一事件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情的起因是特朗普政府在今年1月上台后,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以不经过国会批准、直接颁布行政令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加征关税措施。其中,2025年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尤为引人关注。该政策规定,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征收不同的、更高的“对等关税”,若发现某国试图通过第三国规避关税,还将额外征收40%的“转运税”。
然而,这一政策很快就面临了法律挑战。4月14日,在美国非营利、无党派诉讼机构“自由司法中心”的支持下,五家小企业以关税政策违法为由,联合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几天后,纽约、俄勒冈等12个州的州政府也向该院提起诉讼,指控关税政策违法。
这些原告的诉求和理由各不相同。五家小企业表示,关税导致进口原材料成本飙升,他们的利润空间急剧压缩,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反映了美国本土企业在关税战中的困境。而12个民主党州则指控关税政策损害了地方经济、就业和财政,将矛盾从商界引向了政坛。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这两起诉讼进行了审理,并于5月28日作出了裁定。法院认为,贸易逆差并不构成国家紧急状态,特朗普强行施加关税政策超出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赋予总统的权力。裁决书强调,关税权是国会专属权力,而非总统权力,特朗普政府的行为是越权行为,相关措施违法无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给予行政部门最多10天时间来完成撤销关税令的程序。
但特朗普政府并不接受这一裁定,当天就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交了上诉计划。经过3个月的漫长拉锯,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作出裁决,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表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虽然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颁布冻结国外资产、限制金融交易等权力,但并未明确授权总统单方面加征全球性关税或报复性关税,这项权力应属于美国国会。
根据裁决书,该裁决10月14日之前不会生效,以便特朗普政府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发布裁决后,特朗普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坚称“所有关税仍然有效”,并表示将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他还痛斥法院“高度党派化”,称关税撤销将给美国带来“彻底灾难”。
特朗普政府还考虑了“B计划”,即动用《1974年贸易法》制定新关税政策。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证实,他们考虑先援引《1974年贸易法》第122条款,对全球大范围征收最高15%的关税,限期150天,以解决“贸易失衡”问题,再启动第301条款。
这一事件也对中美经贸谈判产生了影响。当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率领的代表团正在美国华盛顿进行谈判。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合法性被动摇,使得美方在谈判中的筹码减少。中方代表团保持克制、务实,与美方多部门及商会接触,节奏有条不紊,而白宫则高调喊话,双方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法律争议焦点来看,特朗普政府援引IEEPA作为法律依据,认为该法授权总统就境外导致的美国国家安全、对外政策和经济领域的紧急状态采取应对措施,总统针对境外对美国上述领域带来的“异常和特殊威胁”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时,可直接采取措施,无需国会事先同意。但法院却认为,IEEPA文本中无“关税”“税收”相关表述,未赋予总统通过行政令征收普遍性关税的权力,且美国宪法明确征税权力属于国会,总统不能通过扩大解释紧急状态法案绕开国会自行收税。
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美国宪政体系中司法对行政权力的制衡,明确了“权力可使用但不可滥用”的原则。法院未立即推翻现行政策,为特朗普政府上诉留了“喘息之机”,避免了短期内关税政策变动对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一事件也为国际秩序提供了“权力需受法律约束”的参考。
目前,这一事件还在进一步发展中,特朗普政府是否能在向美国最高法院的上诉中扭转局面,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在美国政治和经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所发布的各类军事分析、局势解读等观点性内容,均为作者基于个人专业知识、经验及特定立场的见解,不代表官方立场,也不构成权威性的决策建议。若存在侵权、错误或不实,欢迎联系删除或更正。